《海角七号》的政治化解读

51剧情网 日韩电影 136 0

《海角七号》的政治化解读

  《海角七号》无疑是今年台湾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在台湾本岛掀起了观看热潮,“海角热”也成为一种现象,据说一年只看两部影片的马英九也不能免俗,观看后给予很高评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以后,有媒体报道特意为他安排的秘密行程就是观看《海角七号》,会长大人(正部级干部吧)毕竟不能像我等一样看盗版啊。《海角七号》的影评太多太滥了,我也不想从一般的角度重复去介绍剧情、讲解人物,但作为一个看电影的老鸟,加之对台海局势关注多年,特此决定从政治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用旧时代常用的语言来说,这叫“上纲上线”,从影片中嗅出埋藏在剧情后面的政治气息。本着娱乐大众的思想,并寓教于乐,我写下了如下一段解读。

  一、台湾的“本土”化

  《海角七号》故事的展开围绕恒春乐团的建立,而建立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本土化”的代表人物,某委员会会长,人称“代表”的阿嘉继父非要在日本歌星演唱会上用本地的乐团暖场。这个带有浓厚黑道气息的地方“代表”对“本土化”是偏执和蛮横的,在台湾岛上,他的本土化就是他脚下的恒春镇,甚至不惜威胁绑架镇长也要逼酒店经理请本地乐团,哪怕此时乐团根本不存在。他对外地人来南部恒春小镇是有很多不满的,认为他们来这里“BOT”开饭店,占据了他们的土地、海滩和风景,年轻人反而没有工作,只有捡垃圾或给人打工,主人当不了家。而旅游的外地人给恒春留下的只是满海滩的垃圾。他的愿望是把恒春一把火烧掉然后重建,虽说是一时气话,但也真实的反映了内心的想法。他的“本土化”也是狭隘的,附近镇上来推销“马拉桑”酒的客家人跟他套近乎,说恒春就他一个销售,销售的也是台湾乡土酒,希望“会长”关照一下生意,但“会长”直接给顶回去,直斥客家人是“保力”的,并不是恒春本地的,“为什么要帮你?”。台湾解严前一直是大中国教育,解严后尤其是民进党当权后,“本土化”已经形成潮流势不可挡,这也是台独调动民意对抗大陆,宣传台独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诚然,谁会不爱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的家乡好起来,为自己的家乡出把力呢?从这个角度讲,本土化无可厚菲,但这样美好的思想一旦被政治操弄起来,就成为恐怖的力量。可以想象,在恒春镇的选举中,竞选者必须宣示自己是如何爱本土,维护本地的利益,而竞选者如果是外地人,必然会被打上“外地人”—>“不爱本地”的标签无情挞伐。推而广之,也就不难理解每次选举民进党都要挑动省籍矛盾,指责“外省人”“不爱台湾”甚至“卖台”了。这种“本土化”在影片中如此赤裸裸、理直气壮地表现出来,告诉我们“本土化”借助这十几年的选举和政治操弄,已经在台湾深入人心。“本土化”思想蔓延整个台湾岛,无疑大陆就是外地人(而且不怀好意),是跟本地人相排斥的,台湾人必须“本土化”,必须“爱台湾”,也就必须“反对外来压迫”,反对大陆,反对统一。同情大陆和支持统一就是“不爱台湾”,就是“台奸”“卖台”,这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此,我们对“台独”的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他们像影片中的人一样普通,勤劳,待人友善,但一旦涉及统独,“本土化”就不能跳开,在这一思想下,多数台湾人已没有中国人“大一统”的传统思想而只有“本土化”的利益诉求,这是我们大陆追求“统一”最大的思想障碍,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我们还应该引以为戒,在大陆将来的民主实践中,避免走上台湾这条狭隘的“本土化”道路,必须处理好本地利益诉求和全局利益的矛盾。其实我们现在的村民自治选举放开后,也有很多人诉诸乡情甚至某姓宗族的力量来竞选,跟台湾的本土化大同小异。维护本地利益当然没错,但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差异如此之大,如果选举时都讲本土化,诉诸本土情结,各省矛盾将不可避免的激化,(现在矛盾也有,但有中央政府强力干预,一旦选举,则各地的利益诉求更直接的借助民意,中央权力必将弱化,利益协调也必然困难),不折腾得乌烟瘴气是不可能的,弄不好把中国都闹分裂了。

  二、日台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反差

  显然,日本对台湾50年的统治以及战后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给台湾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整个影片到处都可以看到日本的影子:故事的引起是酒店邀请日本歌星所举办的演唱会,日本的唱片公司、日本的模特,有精通日语的老遗民“茂伯”,更明显的是几段爱情:跟日本人肯定有感情纠葛并生下“大大”的女清洁工,台湾帅哥跟日本美女 发展来的爱情,甚至七封情书背后的感人故事都是日据时代日本老师与台湾女学生的师生恋。这么多日本的感情纠葛在大陆的影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否则导演说不定会被骂死。即使不被骂死,这样的情感诉求在大陆也不会产生多少共鸣,虽说爱情是没有国界的的,但日本除外。《海角七号》在台湾人引起的轰动说明了大家对这部影片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中也肯定包含了对日感情的认同(起码与大陆表现出强烈的反日倾向有天壤之别)。这种对日感情应该也是台湾人很普遍的想法,诚然,经过国民党几十年的统治和教育,台湾人对日本殖民时代和二战的野蛮行径深恶痛绝,但日本对台湾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日语和日本文化在台湾的痕迹就可看出,这不可能不对台湾人的对日感情产生影响。殖民时代的残暴毕竟是过去式,日本在大陆的恶行不仅时间遥远,连空间上也与台湾人相距甚远,大陆同胞对日本篡改历史否认侵略言论的愤慨,在台湾人那里是很难产生共鸣的(起码淡很多)。有些台湾人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给日本歌功颂德,对我们来说极其丑陋,但在台湾,即使是少数人的言论,也还是代表了一定民意基础。与此相反,大陆(尤其是现在的大陆)的影子在《海角七号》里几乎没有,这无疑极其讽刺,但却是事实。我们喊了多年“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大陆也开放三十年了,但大陆在台湾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要提什么台商投资、大陆产品,那玩意就是经济而已),好像除了经济,大陆在思想文化方面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几乎没有,台湾人也就无从对大陆谈“感情”,加上政治操弄和媒体的负面报道,大家可以想象大陆在台湾人心里的形象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谈“统一”,就像单相思的小伙子在追求心里对他拒之千里的“冰美人”,无论你送多少鲜花,许下多少海誓山盟,都只能换来拒绝,你的执着在她眼里变成纠缠,你的努力在她眼里就是强迫,甚至你送礼物在她看来也是不怀好意,图谋不轨的。我们一直讲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甚至在我们经济出现问题时派陈云林送上经济厚礼,意图收拾民意,挽回台湾民心。但我认为,仅以经济利益来拉拢,台湾人是不会受用的。谁也不是傻子,没有情感共鸣,谁会“嫁”给你?送跑车送钻戒就想娶到美女?拜托,那是美女吊凯子。如果我们总是拿经济拉拢台湾而不真正诉求于思想、文化、价值观,进而取得台湾人的感情认同,那台湾就会把我们当凯子,拿我们的钱,做自己的梦。陈云林明摆着是去给台湾好处的,结果还被示威“呛声”成那样,可想而知,对台独来说,经济根本就不是统一的理由。从这一角度讲,和平统一还真不是容易的,现阶段台湾没有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我们自以为开出“一国两制”如此丰厚的彩礼台湾就应该接受纯属一厢情愿。当然,从坏的角度去考虑,日本人“硬来”了五十年,最终也能和台湾培养出感情,如果将来不得已武力收复台湾,咱们应该有信心比一百多年前的日本鬼子做的好吧?某些人大声叫嚣如果武力攻打,必将使我们在台湾民心尽失,将来很难统治,即使统治的话心灵伤害也没法弥合云云,我看纯属胡说八道,日本人把台湾纳入领土,按殖民地经营了50年,又被国民党反面教育了几十年,台湾都能产生现在这样的日台感情,我不相信同是中国人,心灵伤害就没法愈合?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去面对问题。

  三、台湾族群政治和黑道政治

  影片人物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各个族群的代表,有日据时代的老遗民“茂伯”,有客家人“马拉桑”,有原住民“劳马”,当然有南部本土人物“代表”等等。在选举为大的台湾政治舞台上,诉诸族群是常用的竞选手段,各个族群逐渐强化了各自的认同和利益诉求。在这部反映台湾人的电影中,导演为了各个族群的平衡,营造台湾团结的氛围,特意给这些角色套上族群身份,并让他们融洽相处,这种特意的安排是族群政治在文化上的体现。其实在政治上,每次选举中,族群往往成为挑动矛盾,获得对自身认同的筹码,族群矛盾被政治人物利用,各个族群在政治上是利益分割、充满冲突的,而非影片中那样融洽。即使日常生活中各个族群可以融洽相处,但一碰到选举,族群问题就又会被挑唆,成为各个政治人物所操弄的工具,族群间的和睦氛围也就所剩无几了。此外,影片在台湾政治的“黑道化”上也有表现,“代表”的蛮横无理,身边小弟跟班的狐假虎威等等,周边人员对“代表”的毕恭毕敬,都说明了地方政治人物的黑道背景,那段对“水蛙”强悍介绍的“杀人放火烧恒春”段落,虽有娱乐脸谱化的意味,但真实反映了台湾政治圈被“黑道”渗透的情况。台湾一直标榜自己的“民主”,想当大陆甚至华人社会的民主灯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台湾的民主标本作用,以台湾作为我们民主的试验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果大陆将来走向民主选举,也必然面临族群(民族、宗教等等)的政治化问题,还有黑恶势力对政治的渗透问题。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避免政治人物过分强调族群诉求,避免黑势力的政治渗透。

  好了,洋洋洒洒这么一大段,字数够上一篇论文了。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政论,所以就不劳烦大家费神费力去批驳了。

  最后说一句:看完帖子的人肯定很有毅力,本人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和佩服。

标签: 日本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