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51剧情网 日韩电影 143 0

其实不是日本社会压抑,而是日本人压抑。

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过一本“专门研究日本人”的书叫《菊与刀》,里面有几句话特别准确、有意思: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这简直太矛盾了。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矛盾的“对应面”是容易走极端。

我偶尔会在网上刷到这样的视频——日本人发传单会微笑着深鞠躬,卖鞋甚至会单膝下跪。然后,打开评论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夸赞,比如日本人有礼貌了、服务周到了之类的。

对于他们的礼貌与周到,应该给予肯定,但从另外一种角度去分析,如此真没必要;我们发传单或者卖鞋顶多客气一下,遇见奇葩的顾客还会怼一怼,有时服务态度和心情挂钩。

只谈情绪,前者极容易压抑,后者通过适时释放得以稳定情绪,长此以往,压抑的情绪释放不出去,压抑又极容易变成“魔鬼”,等到压抑到极点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魔鬼”跟着呼之欲出。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切腹就是极端的外在表现。

还有“神风特攻队”。

二战末期,强大的德国都投降了,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日本就是不投降,甚至成立神风特攻队实施自杀式袭击。

直至两颗原子弹降落后,才宣布投降。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而且这种极端,还被赋予了“浪漫色彩”,切腹被叫成“义腹”,神风特攻队驾驶的飞机被称为“樱花特攻机”。

一个“义”字不言自明。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三到五天,当它花期结束随风飘落,寓意在最辉煌的时刻尽情凋谢。

这就是樱花精神。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再看《告白》这部电影,也就不难理解了。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两个成长环境扭曲的少年,心里变态到杀害自己老师的女儿,由于法律制裁不到未成年,老师决定自行惩罚他们。

作为正常人,基本无法理解他们,特别是其中最坏的那个少年“渡边”。渡边的妈妈从小就离开了他,他是个缺失母爱的孩子,但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他居然连续杀人,后来又肢解了他的同班女同学。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压抑;倒不是因为故事压抑,因为变态哪里都有,而是因为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自带压抑属性,仿佛天生就压抑。

在他们周围怎么可能舒服。

我们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一切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去折中调和,如此压抑做出极端的事情来成为不了普遍现象。

所以我们的艺术作品也不可能推崇这种压抑的电影。

但日本则不同,他们会深挖压抑,与压抑感同身受。

以至于压抑出美。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接触日本艺术作品时受到的冲击,都不敢看下去,因为心里感到特别痛,但坚持看下去,痛会慢慢减轻释放掉,甚至发觉有点美(这非常可怕)。

比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是我最初读的日本小说;比如《1993高校教师》、《2006白夜行》,这是我最初看的日本电视剧。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充满压抑结束时带着惨烈的美与解脱,就像樱花凋谢一样。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后来再看《母亲》《明天妈妈不在》这样的日本电视剧,冲击就慢慢变小了。但听到“妈妈再诱拐我一次”和“他们没有一颗柔软的心,你们懂吗?如果成为那样的大人就完了”心里还是颤抖了一下。

能把“诱拐”和“问题儿童”拍得那么“美”,恐怕也只有日本能做到。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通过《菊与刀》和对压抑的深度理解,不难发现《告白》只不过是日本人压抑的小小缩影。

最后我化用王德峰老师的话再补充一点——造成日本人如此压抑的地理条件,注定学不到我们道家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压抑到一定程度,所以只能选择走极端的路。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标签: 日本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