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91 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写给女人的爱情小说,它也最适合由女性拍成电影。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了一部名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中篇小说。快百年了,它仍被世界文坛奉为经典永流传。对于国人来说,提起茨威格首先想到的作品就是这部讲述一个女人绝望又极致爱情的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好读的,全书没有佶屈聱牙的语句,笔调细腻流畅,自始至终以书信的形式将一个女子坎坷的命运与不悔的爱情铺陈开来。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实在是精准,甚至可以说是"全面监控女性暗恋时的心理活动",所以也难怪高尔基会把茨威格称为"女性心灵捕手。"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中学时,我第一次读到这部作品,一口气翻到底,久久被书中的故事所包围,仿佛一抬头就能看见一双无望的眼睛在对我诉说她一生的爱与伤。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想,茨威格是去了,有谁能把它笔下那位追爱一生的陌生女人搬上银幕呢。或者说,如何能让这场独角戏在光影交织里复活一回呢?

1948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改编过一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男主角是出演过《基督山伯爵》的路易斯·乔丹,风流倜傥倒是真符合花花公子的形象。可惜好莱坞的编剧未免太追求戏剧冲突,生生"扩大化"男二号的形象,安排出两个男人为一个女子决斗的戏码,破坏了原著的氛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来就不是我爱你,你却爱着他的"三角恋"。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2004年,中国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映,徐静蕾既是该片导演,也是女主角。

70后"老徐"曾是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文慧,与赵薇、章子怡、周迅并称"四小花旦"。自2004年起,老徐由演员转型为导演,发布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和爸爸》。第二年,徐静蕾邀请姜文加盟,执掌导演大权,为观众奉上徐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此片为徐静蕾的导演之名赢下了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徐静蕾把茨威格笔下狭暗的欧式公寓搬到了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安置在乱中有序的胡同四合院里。动荡的时局,适合凄楚的结局。若是环境太现代反倒令观众质疑合理性。

就情节构架与人物形象来说,可以算是依着原著而进行中式改良。戴眼镜、叼烟嘴的姜文似是文人,符合原著中被暗恋的R先生作家的身份,不经意狡黠一笑又使风流性格活灵活现。"陌生女人"从身着素袄邻家少女到穿金戴银的风韵妇人,徐静蕾的诠释也遵照着人物内心变化的轨迹。就似奥地利的女孩转世到旧北平,模样衣饰是变了,可命运的褶皱却是一模一样。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影片的叙述顺序与原著一样,均是采用倒叙手法。由作家先生在41岁生日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讲起,将寄信人—"陌生女人"生命历程从终点向前回溯,把她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13岁时与作家相遇,青春年华与作家重逢,作为"交际花"和作家再相见。无论她多大年纪,什么身份,不变的是对姜文饰演作家那死心塌地的爱。

女人是最了解女人的,徐静蕾版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很多细节处理得用心且恰当。比如,当女人第一次真切面对所爱作家时激激动又羞涩的内心活动,用低垂着眼睛与背后拥抱一组动作就为观众传递出一个信息,彼时的她不再是十三岁的儿童,也不还不是开放的熟女,恰恰就是一个悸动的处女。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又或者,在女人苦苦为爱情等待着盼望着的时,镜头对准的是桌上一个咬过一口而发霉的坏苹果,这似乎是一种情感隐喻。那份念念不忘的情已不是青涩带甜,早已腐坏。可女人没有丢弃坏苹果,也没有放弃心中的爱恋。

整部影片的色调偏暗,很多镜头人物置身昏暗环境中,有的镜头可以说人物特写与暗静形成分屏对峙,这种手法与主题贴合,这毕竟这不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而是一场令人叹息的独角戏。

很多时候,在影片里加入旁白可能是画蛇添足破坏观影感受,而在这部电影中徐静蕾的旁白音却丝毫不会显得突兀。从始至终的旁白大量摘取茨威格原著的语句,仿佛是那个女人把你当成了倾诉对象,在观众耳边把一世孤勇娓娓道来。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配乐《琵琶语》如私语诉衷肠,正与全片的基调吻合。片头是轻吟一般,为影片的感情色彩定调,片末在器乐中融入龚琳娜老师的哼唱,如泣如诉,为整个故事收尾的同时映衬陌生女人为爱痴狂的一生。

暗恋一世,怎么不是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其实描述的是一个少女的芳心暗许。为什么这么说呢,歌曲《传奇》的创作人李健在采访中曾谈到,他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他认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传奇"的起点正如歌词一样,始于一次措不及防的相遇,那个13岁的小女孩看见新搬来的邻居作家先生的一瞬间,仿佛有一道光住进了她心里。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这个孩子跟着寡居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清贫。整日穿着一件有布丁的旧袄。突然之间,面对镜中自己,她开始嫌弃自己的旧衣。不是她虚荣挑剔不能接受家境,只是谁不喜欢自己在喜欢的人眼中完美无瑕呢?这和我们出门去见意中人前总要洗个头打扮打扮同理,想给对方留个好印象。

可惜啊,她那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孩子。她巴望着那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多看自己几眼,得来的只是失望。可一个孩子的爱又是多么纯碎,不求回报。她守着那份不为人知的爱,关注作家一举一动。

他写书法,她也跟着练大字。他看书,她也跟着爱看书。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年少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真心实意要找到和意中人的共同点。我有个五音不全的朋友中学时竟加入过合唱队,我问她干嘛自找苦吃,她说和那个人一起歌唱就能开心一个学期。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小孩子是控制不了生活的突变的,母亲突然要改嫁山东,自然要带着女孩一起去。哭闹无用,她就指望着临走前能再看作家一眼。在那寒风刺骨的夜站了一整夜,她看见作家搂着别的女人回来。她不知他夜夜笙歌吗?她知道,可她是不怕的,无所求的。

六年后,她又回到北平。这么久,暗恋这件小事很容易消散无踪,可对于这个执着的她来说,分分秒秒都不曾忘记所爱的作家。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她出落得清秀出众,走在一群女学生里足以引起他的注意。他把她带进她曾经居住的大院,带进卧室。她把自己交给这个日思夜想的人,像是梦想成真。

然而好梦总是容易醒。作家匆匆收拾起行李,说要远行出差,并且承诺回来后一定会去学校找她。女人等呀等,人回来了,却不来找她。她便明白了,他爱的是自由。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她并不怨恨这个男人,得知怀了他的孩子,没有上门去寻反而远远避开,独自产下一子。她痴爱这个男人,却不允许自己"绊"住他的声名。她是有自尊心的又是骄傲的,要作家想起他时只有感激和温柔。这个陌生女人,只想着所爱之人,全然不顾自己的苦难。

在她想来,有了作家的孩子,是幸福。过去她无法拥有作家,可养育这个血脉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算是部分拥抱了那个崇拜的灵魂嘛。为了不让这个孩子接受和作家一样的良好教育,没有任何收入的女人不得不辗转于不同的男子之间,接受他们的供养。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这其中倒也不乏真心实意待她好的人,比如一位空军。可女人心里有且只有一个名字,就是那位少女时代就爱上的作家。这一转眼,又是八年,于同一个交际圈,俩人又相遇了。作家依然不记得她,只从别人的介绍里喊她一声"江小姐",把她看做姿色不凡的交际花。

这一次,女人又不做任何考虑跟着作家回了家。这一次,作家又要以出门远行为借口打发她离开。她什么都明白,只问他桌上那束白玫瑰是不是一个女人送的?其实那年年相似的花不是别人有心,正是女人岁岁有情的证据啊。她在每年作家生日时托人送来白玫瑰,只因为第一次在一起的那个早晨,作家把一朵白玫瑰别在她的头上。

他还是没认出这个女人,甚至还把一叠钱塞进她的包里,把她当成可以"消费"的陌生女子。他辱没了她的纯情,也彻彻底底击穿她从13岁起就怀抱着的爱。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早啊,小姐。"连老管家都能穿越时光一眼就认出这个女人并不是陌生人,而这个被暗恋着的男人却再三见面不相识。

她的心是碎裂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撑,儿子也夭折了。她还有什么力气支撑呢。

花瓶空了。再也没有谁会在每年同一天送来白玫瑰祭奠爱情。

他望向无人经过的大门。仿佛看见一个女孩纯真炙热的眼睛,可他依然想不起她的名字。于他而言,她终于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罢了。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这份深爱,值否?无论是小说出版后的解读还是在电影观后感里,人们对于陌生女人这份令人感动又使人惋惜的爱情一直不曾停下讨论之声。

这样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去爱一个人值得吗?爱上一个从来都不在意自己的人不是悲剧吗?

有人用精神分析法试图证明女人内心缺失父爱,执迷于高大上的作家形象是变态畸恋;有人说陌生女人的悲剧是自酿苦酒;也有人站在道德角度批判风流作家是个花心渣男。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这些观点却有道理,可我真不想让这个一世为爱而活的女人沦为被诟病的对象。痴心绝对的女人不止她一个,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不也有个"一遇杨过毁一生"的郭襄吗?是情动还是情劫,感情这种东西外人从结果计算其实挺没意思的。投入的是当事人,苦与乐也是当事人买单。王菲的金曲《执迷不悟》唱过嘛:"你不是我,又怎能了解。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

我相信茨威格在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可不是为了讽刺这个女人的痴,也相信徐静蕾在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给广大女性敲警钟。我们只需要理解故事中那个女子的用情至深的传奇就好。

满世界的人,难得怦然心动呐。或许,我们在年少时也有过一次惊天动地的暗恋,只不过后来我们长大了,那些花儿也都散了。

暗恋这件小事每个少女都用心,有人后来醒了,有人一生痴情守候

爱,只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结果是老天才知道的谜题。看这部电影,目的是让你想起那个写了他名字的日记本,请抱抱自己,曾经那么真挚想爱的自己。

余生好长,你很难忘。我爱你,与你无关。

标签: 奥地利电影观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