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30 0

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米兰·昆德拉的。新闻里说,上周末,捷克总理安德烈·巴比什在巴黎参加一战停战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时,去拜访了昆德拉及其妻子薇拉。昆德拉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到过捷克了,巴比什总理邀请他们夫妇回国看看,还对媒体表示,应该恢复昆德拉丧失多年的捷克公民身份。

如果说世界文坛上有很多作家活得像隐士一样,这其中一定有昆德拉。除了每年十月份诺奖时刻,能够在赔率榜单上看到他的名字闪现之外,平时我们很少在新闻上看到他的新闻。这大概也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生活状态,我一直有个这样的偏见,一个作家频繁在媒体上曝光露面,大概是他真正江郎才尽的时刻,因为没有作品支撑自己的时候,他才需要不断曝光的名望来维持自己虚构的形象。

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昆德拉曾写过一个“小说家”的词条,收录在《小说的艺术》中,词条中列举了很多作家对形象的诠释,比如福楼拜的“艺术家应该让后世以为他没有生活过”;莫泊桑的,“一个人的私生活与他的脸不属于公众”;纳博科夫的,“我厌恶去打听那些伟大作家的珍贵生活,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开我生活的一角”;卡尔维诺的曾告诉家人,他不会向任何人说一句关于自己生活的真话;福克纳希望“成为历史取消、删除的人,在历史上不留任何痕迹,除了印出的书”。昆德拉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的特征:不喜欢谈论自己。

但是说了也奇怪,越是生活得像隐士的作家,反而越发引起我们的兴趣。大众都有窥探欲,吃了鸡蛋还不够,还总梦想着去见见下蛋的母鸡,读了作家的书,就会对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兴趣,尤其那些小心隐瞒自己的作家。昆德拉的小说国际上畅销数年,还常年出现在诺奖的赔率榜单上,用捷克总理巴比什的话说,昆德拉是“捷克、法国和世界文学的传奇”,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还总是对公众讳莫如深,从不曝光自己的私生活,除了阅读他的文学作品和小说评论,我们基本不会对他了解更多。我个人有一种观点,估计很多人并不赞同,昆德拉的小说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畅销其实对他的文学是一种损害,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例,很多人容易把这本书当成了畅销小说,文青谈资,政治辩论手册等等,但是对这本书的理解需要深入到二十世纪中欧历史的大背景,才能明白昆德拉写作有多么的残酷。最关键的一点,这本小说用如此之轻的形式论述如此之重的历史,我们只看到了“轻”,却看不到“重”,这大概才是最荒谬的解读吧。

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很多人不喜欢昆德拉的小说,觉得他把小说写成了哲学辩论,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哲学概念和思辨性的论题,缺乏更加立体形象丰满的人物,大多数人物都是哲学的附庸,概念的木偶。这大概也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不过,昆德拉留下的小说艺术和评论,反而是获得了众口一词的好评,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凭借小说昆德拉可能拿不到一个诺奖,那他也应该凭借自己的小说评论拿到一个诺奖。

前几天读美籍波兰裔作家伊娃·霍夫曼的《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章节中,她着重提到了在上个世纪初,在这个地域上产生了一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繁荣,一种挥之不去的灿烂的现代主义,比如卡夫卡、弗洛伊德、马勒、胡塞尔、弗朗茨·韦尔弗、马克斯·勃罗德等,都是来自布拉格周边的区域。霍夫曼分析说,这个区域之所以产生文化繁荣,极大的原因在于居住在捷克境内的捷克人、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和致命张力,“我想象,在赋予古老中欧其特殊活力的这几个做了数世纪邻居的群体之间,必定有一些差异和相似、相近和相异的交互作用”。

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可惜的是,两次世纪大战后,这一个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和文化的单一的现代化,这种社会同质化摧毁了原来的文化多样性,给极权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当然,也导致了很多作家或因为生活,或因为政治的原因大批量的流亡。昆德拉就是其中的一员,1975年昆德拉逃往法国。1979年,捷克剥夺了他的公民身份。两年之后,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法国公民身份,从此在捷克语之外,他开始尝试法语写作,用他的话形容就是,作家首先要是个自由人,作家并非单一语言的囚徒。

昆德拉会不会回到他的祖国捷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倒是想到了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评价《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二十年里,尤利西斯一心想着回故乡。可一回到家,在惊诧中他突然明白,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之精华、重心、财富,其实并不在伊塔克,而是存在于他二十年的漂泊中。这笔财富,他已然失去,只有通过讲述才能再找回来。”这也许才是昆德拉的态度。

标签: 捷克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