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54 0

重温这部获奖无数的奥斯卡经典影片之后,我少了些感性,多了份理性。影片虽是传统的爱情故事,但它背后却隐藏着残酷战争背景下令人动容的人性光辉。 @小红帽的大冒险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收到一部话剧剧本《大家都来里克酒店》。日军的偷袭行动迫使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作为美国“梦工厂”的好莱坞,迅速调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非政治宣传的方式说服民众支援同盟国的事业。正是在这场惊天骇世的政治运动催生下,电影艺术的杰作《卡萨布兰卡》应运而生。

《卡萨布兰卡》由好莱坞名导迈克尔·寇蒂斯执导,他集3名编剧高手将话剧《大家都来里克酒店》加以改编,并且精心挑选了一个强大的国际演员阵容。影片囊括了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三项大奖,并且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黑白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和剧情/喜剧片最佳配乐五项提名。

影片上映之际正值反法西斯高潮时期,可谓人心所向,所以影片一经上映即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其中插曲《时光流转》更是风靡世界。

亨佛莱·鲍嘉的坚毅与冷漠的出演将里克人物性格中的荣誉感与愤世嫉俗的气质平衡到了完美;而冰山下炙热的内心情感也通过亨佛莱·鲍嘉的一颦一笑展现给了影迷大众;英格丽·褒曼在片中诠释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为之倾倒的美人角色,令伊丽莎也成为了黑白影像中与安娜公主齐名的经典大众情人。今天我将从该片四个悬疑点设置的高妙叙事手法,结合导演创新设置的情感表达方式,来解读一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魅力。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谈谈这部电影成为影迷心中经典的几点原因。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01、四个悬疑点设置的高妙叙事手法:把战争背景下的爱情传奇讲述得唯美、浪漫、惊险,有效控制了观影过程,满足了观众的猎奇之心里克和伊丽莎的爱情有着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让这部战争爱情片的感情热烈而又饱满。1941年,欧洲处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法属殖民地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里克尽管深爱着伊丽莎,最终还是送她和另一个男人逃离了法西斯的“魔爪”,而那个男人是“法国地下党”,也是他的情敌。

在这段感人又曲折的故事里,导演运用了四个悬疑点的高妙叙事模式,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疑点。正是叙事上这种谜魅诱人,紧紧地吸引住了观众,使观众欲罢不能,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直到影片结束,所有的疑点才解开,观众的好奇心也得以最终满足。下面我将逐一展开这四个悬疑点设置的叙事模式,来解读究竟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①第一个悬疑点是讲述谁杀了信使以及谁得到了通行证,这是故事的起点

影片以虚构新闻片开头,交代了卡萨布兰卡于二战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故事在此背景下展开,两个携带着过境通行证的德国兵被杀死,通行证不翼而飞。德国上校司特拉斯飞临追查此案,并跟踪捷克左翼运动领导人拉斯罗。

这是导演设置的第一个悬疑点,它其实只是故事的起点,类似序幕。随着镜头的呈现,卡萨布兰卡的各种人物纷纷亮相,而专事倒卖出境通行证的老顾客犹加特也来到了里克面前。他取出装有两张通行证的信封,要里克代为保管。尽管不喜欢犹加特,但里克还是默许代他保管,并把通行证丢在了山姆正在弹奏的钢琴里。

表面上看,那两张通行证被盗是尽人皆知,德军只需取消通行证的合法性,通行证就马上变为两张废纸。影片中的通行证是由法国戴高乐将军签署的证件:“不能废止,不经盘问”,而根据战时的状况,逻辑上只有希特勒签署的证件才符合剧中的假设。

美国著名电影教育家西德菲尔德写过,当我们创作剧本时,应站在选择和责任的高度上去处理。

从理性角度上看,这些事情在现实情况中很难发生,但是导演却在电影中满足了普通观影者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导演通过这个虚构的道具清晰表明了创作态度,让观众也更容易接受的是,能为深受“法西斯”迫害的难民们带来自由的通行证,理应由一个反抗“法西斯”的“自由战士”签署。

在导演设置第一个悬疑点的叙事模式下,观众不觉间已被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所触动。即使观影者知道这部影片是一部战争片,但并不会因为已经预知的结局,而对电影的情节产生悲观的观影态度。犹加特很快被捕了,他留下的通行证将归谁手,自然就成了观众最为关心的事情。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②第二个悬疑点是讲述抵抗运动领袖拉斯罗和妻子依尔莎能否安全离开卡萨布兰卡,这是全剧最为吸引人的悬疑

拉斯罗夫妇应邀来到警察局,德国上校司特拉斯要拉斯罗供出欧洲各国地下抵抗组织的领导人,拉斯罗拒绝了。并且由于雷诺屈服于司特拉斯,拉斯罗失去了政治庇护。无奈之下,拉斯罗只能辗转找到黑市头面人物弗拉里。他想花钱买两张通行证,但弗拉里却告诉他只能卖一张,因为拉斯罗是德国当局控制对象,没人敢卖通行证给他。

在我看来,拉斯罗要想得到过境通行证,将会遇到如下阻力:首先是德国上校司特拉斯,他是专门为逮捕和阻止拉斯罗而来,这将是最大的阻力;其次是里克,他因为爱情失意,拒绝帮助任何人,不管谁出多高的价钱也不出卖通行证;再次,就是法国警长雷诺上校,他见风使舵,听命于德国人。

由此看来,拉斯罗和妻子依丽莎能否安全离开卡萨布兰卡,简直是障碍重重,如何克服这三大阻力,顺利登机奔赴战场,则构成了全剧主线。而导演通过这个悬疑点的设置,瞬间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可谓精妙。

③第三个悬疑点是讲述里克能否帮助拉斯罗,这是问题的关键

里克与伊丽莎在集市交谈,里克用自己的方式向伊丽莎致歉,将错误推给醉酒。而当伊丽莎告诉他,在巴黎的邂逅之前,她已经跟拉斯罗结婚,可里克没给伊丽莎留下台阶,再次将“和好”搞砸。

后来,纳粹军官在咖啡馆肆无忌惮唱起战歌,拉斯罗要求乐队弹奏并指挥客人一齐高唱《马赛进行曲》。至此,里克的自由主义情结被唤醒,伊丽莎也重温了对拉斯罗的敬慕之情。拉斯罗深夜赴会的决定,更坚定了伊丽莎帮助他离开的决心。伊丽莎决定第二次夜会里克,不料逼通行证不成反而成全了自己对里克的真爱。

至此,影片完成了两人归属彼此的本质需求,而里克硬汉的理智让自己面临两难的抉择,他要拥有伊丽莎就要出卖拉斯罗,出卖自己的信仰。里克究竟该如何两全其美?

其实影片的高明之处就是里克的延宕和犹豫,他愤世嫉俗,言语犀利,时而“坏人”,时而又演变到“好人”。正是这种让观众“吃不准”的形象,才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他是否能帮助拉斯罗夫妇,不到影片的最后一刻,导演绝不亮出底牌,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心。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④第四个悬疑点是讲述里克和伊尔莎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影片用了一个长达8分钟的闪回镜头回顾了里克与伊丽莎于1940年6月巴黎沦陷之时,两人热恋时的情景。当时的里克对爱是疯狂的,“可以在火车上结婚,让船长当婚证人”,而这段即将踏入婚姻的感情却因为里克的身份戛然而止。山姆和伊丽莎知道里克是德国纳粹悬赏捉拿目标,劝他离开巴黎,里克建议三个人一起走并约好在火车站相见,但最后她却没出现。

至此闪回结束,而观众也基本了解了里克与伊丽莎的情感前史。影片通过对这个悬疑点的解释,很好地向观众解释了里克之所以冷漠无情的原因。原来当年伊丽莎曾经以为自己成了战争寡妇,在失意之下爱上了里克,而就在他们准备逃离巴黎之时,她得到丈夫拉斯罗未死的消息,因此与里克黯然失约而后悄然离去。

在我看来,伊丽莎爱拉斯罗,是出于钦佩,因为他正义,是个为信仰九死不悔的人。这一点也最终感动了里克。最后里克施展大智慧,掌控了局面,使两人安全登机离去,尔后打死了闻讯而来的司特拉斯上校,并使两面派警长雷诺临阵倒戈,转而支持抵抗运动。所有的悬疑点至此全部解开。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02、创新设置的情感表达方式:把充满起伏和戏剧性的三角恋情呈现在观众面前,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相辉映,引发观众的回味与深思在传统的三角恋情感戏中,不管是两男一女,还是两女一男,总会设置一个在性格或人品上有瑕疵的人来充当第三者,并让其制造种种障碍,从而使爱情戏充满起伏和戏剧性。最终,这个可卑的第三者的阴谋被揭穿,落得可鄙的下场。在本剧中,里克虽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但却不是一个“坏人”。

①人性的美好:里克对爱情的真挚付出,三角恋情中永志不忘的感动

对于伊丽莎来说,不论她选择与丈夫一同离开,还是与里克一起留下,都是一种背叛。而对于里克而言,他曾经拥有过爱情,又被爱情所伤,却执著地在卡萨布兰卡等待自己的爱人。终于等来了爱人,却面临是否帮助爱人和情敌安全离开卡萨布兰卡的两难抉择。

最终,里克用“在这疯狂的世界,三个小人物就别太计较了”做出了他的选择:里克先是游说警长雷诺,待拉斯罗拿到通行证后再逮捕他。接着他施展计谋掌控了全局,最终顺利保证了伊丽莎夫妇安全登机。里克目送着自己心爱的人登上飞机,逐渐消逝于无边无际的大雾中。

在我看来,爱永远是不完美的,“我们还有巴黎”,里克最终选择把对伊丽莎所有的爱尘封在他们最美好的时光里,而“永志不忘”则是他对伊丽莎最后的告白。伊丽莎机场离别前那个注视里克的镜头,可谓影史上最不朽的表现“看”的镜头,最终使影片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里克最终决定放手的选择不仅让依丽莎感动一生,也让观众们为之感叹与流泪。《卡萨布兰卡》虽然是悲剧色彩的电影,但是里克对爱情的真挚付出,却把人性的光芒得以尽情的诠释。这也许就是人们无法忘怀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②战争的残酷:伊丽莎与里克在乱世中的爱情,终将萦绕悲剧的色彩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任何表现战争场面的场景,看不到战火硝烟,也看不到殊死搏斗,可是战争的压抑氛围始终萦绕于影片之中。如果没有战争,伊丽莎不会有丈夫遇害的噩耗,不会有与里克的浪漫邂逅,更不会有卡萨布兰卡的尴尬相遇。

造成里克寡情冷酷性格的,与其说是爱情,毋宁说是战争。战争造成无数的怨偶,使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而里克正是其中之一。由此,里克对拉斯罗夫妇的种种刁难讥讽,就变得可以理解令人同情了。此后,他被拉斯罗的爱国之心和伊丽莎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最终决定送伊丽莎夫妇离开。

在我看来,在战争面前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无限放大,正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彩的地方。影片跨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对峙与道德评判,最终通过机场告别这一特殊场景,真实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与内心想法。

李安说过,伟大的爱情,必须有巨大的障碍。由此看来,《卡萨布兰卡》的爱情障碍显然来自于战争,来自于乱世。虽然在观影时,我们也会为里克面临的两难选择而揪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恰好给观众审视自己的人性提供了最佳的借鉴。倘若我们身临其境,到底应该做何选择,正是该片带给我们回味与深思的问题。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03、解读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成为影迷心中不朽的经典的几点原因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大部分都充斥着万炮齐轰、炸弹横飞或满目疮痍这类火爆场面,观众们沉醉在一个接一个的恢宏场面中,为惊人的特效而大声欢呼。尽管《卡萨布兰卡》的故事背景也与战争相关,这部片子却缺乏让观众喜欢的这类炮火漫天的场面,然而为什么它却能在60多年来一直为众多观众所痴迷?我认为下面的三点,是引发了观影者内心共鸣的主要原因。

①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生的情感经历,在影片中得以体验

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可能会在世界的某个动荡的角落上演,可前提是普通人要身处战争环境。影片中机场离别戏中英雄别美人那种大义凛然,就更降低了类似里克和伊丽莎这种感情发生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身处和平年代的普通人会和普通人相遇,然后拥有着平凡的爱情或者婚姻生活。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注定只能在电影中感受,导演通过短短102分钟让普通人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情感和人生,令观影者沉浸其中,久久地回味与沉思。

②战争背景的设定,让观影者看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生活

《卡萨布兰卡》设定于二战的战争背景,里克和伊丽莎在乱世重逢,他们爱情之所以成为永恒的经典,就在于它顺应了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让观影者的感受更加直观,带来的触动也更加巨大。电影前半段的重逢与电影后半段的别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而然地引发观影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观影者不禁会联系到现实的生活,想起身边的人和事。从里克隐忍的让步中,观影者会明白“爱不只是拥有,有时也意味着放弃”的道理。影片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复杂人性下的情感,让观影者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而这正是《卡萨布兰卡》作为战争爱情片的魅力所在。

《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传奇,它凭什么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③对永志不忘的憧憬,期待拥有同样一份美好而真挚的感情

里克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对伊丽莎说过一次“我爱你”,但他对伊丽莎说了四次“永志不忘”,两次在巴黎,两次在卡萨布兰卡。

永志不忘,就是常常记起。在我看来,里克的这句标志性台词所表达的爱意比起罗密欧的妙语,一点也不逊色。如果朱丽叶是“太阳”,那么,里克失去的爱情就是“孩子(Kid)”。

这种永志不忘的感情,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憧憬,它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亦或是生命中可以创造的奇迹。导演通过细腻的视角,抓住了观影者向往美好爱情的心理。即使是60多年过后,里克和伊丽莎的爱情也被人们牢记于心,这或许就是众多影迷会反复观摩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卡萨布兰卡》完美地阐述了里克与伊丽莎爱情的短暂与永恒,即便它只是一部黑白电影,但仍旧掩盖不住人性中特有的光辉。通过奉献,里克与伊丽莎将“永远拥有巴黎”。

世上爱情那么多,庸常的、传奇的,能被你铭记的又有几段呢?其实真正的爱情,也可以在放弃和别离中拥有,或许这正是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标签: 捷克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