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218 0

文|皮皮爱唠叨

对于这本著作,很多人都是从故事情节与生命的轻与重来解读的,这稍显片面。米兰.昆德拉的这部作品必须从多维度解读。@皮皮爱唠叨

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引入中国后,颇受欢迎。这本定位在轻与重、灵与肉、媚与俗之间的文学大作中所体现的存在与真实,女性意识的缺失,女性生活的艰辛既是对书中时代的缅怀,也是对现在生活的反思。

俗话说:“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理解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点是相通的——这是一本伟大的关于女性存在、女性意识体现的书籍。

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轻与重、灵与肉、媚与俗的探讨的哲学书。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有经历了失败婚姻之后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的托马斯,有追求爱情灵肉合一,希望一世一双人的特蕾莎,还有追求自我,不愿被责任束缚,追求身心愉悦与灵魂放松的萨宾娜;坚持“战争爱情”的弗兰茨的妻子。

这些女性人物在捷克战争的阴影下精彩而艰辛的活着,作者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生存的根本,揭露了生命存在的本质。如果仅仅通过故事情节和“轻与重”的探讨,很难全面解读故事中女性人物的精彩。

因此,本文将从家庭环境、爱情观、创作手法这三个方面来深度分析书中的特蕾莎与萨宾娜:

家庭环境:原生家庭决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特蕾莎与萨宾娜的人生态度不同反馈的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爱情观: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萨宾娜与特蕾莎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都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写作手法:在书中作者多次用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不断丰富。原生家庭影响一生一、特蕾莎的母亲

特蕾莎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文中有一段关于托马斯的心理描述:“对于这个几乎不相识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于托马斯而言特蕾莎原本就是被抛弃的存在,是篮子里的孩子,因为他的援手,特蕾莎才得以靠岸,这也与特蕾莎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

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翻拍影视剧《布拉格之恋》截图

家庭的衰败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精神的摧残。特蕾莎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她的母亲是一个极度善于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女人。

她原本是一个美丽多姿的女孩子,被人称为拉斐尔画像般的存在,在她适婚年龄曾有九个优秀的男人向她求婚,他们有英俊、健康、高贵、才学等,然而她最终选择了男子汉。选择的原因不是因为特别钟情,而是因为她已经怀了孩子,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特蕾莎母亲的婚姻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无奈的。

正是这种极度的不甘,让她觉得特蕾莎就是毁灭自己幸福的存在。为了发泄情绪,抗争生活,她选择了毁灭自己,任由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流失,让自己变得粗俗,甚至为了报复,她让自己的孩子——特蕾莎与自己一样过着同样的被毁灭的生活。

因此,特蕾莎被剥夺了自由、摧残了灵魂,完全成为母亲的“复制品”。也是在这种极端不幸的家庭环境中,激发了特蕾莎的斗争意识,她渴望被母亲放逐,渴望脱离母亲的掌控,渴望拥有自己的灵魂,渴望灵魂与肉体统一的日子。这也是为什么特蕾莎会在托马斯出轨之后期望用自己与工程师的结合,来报复托马斯的原因。

在她内心的深处,特蕾莎与母亲一样对于摧毁自己幸福的人恨之入骨,甚至希望对方也活在这痛苦之中。

(二)萨宾娜父亲的影响

与特蕾莎的被动的成长历程不同,萨宾娜的成长中一直伴随着自我选择的背叛。背叛是萨宾娜追求自由,追逐生活的一种寻常方式。背叛带给萨宾娜自由的诱惑。

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萨宾娜十四岁时,爱上了自己父亲不喜爱的男孩,被父亲关了一年。父亲的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严重的伤害了萨宾娜的内心。长大之后,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她选择学习父亲最瞧不上的立体派美术,这是萨宾娜背叛父亲的开始。之后,萨宾娜选择远赴布拉格,背叛自己的家庭,放下为人子女的责任,轻装上路。后来,萨宾娜再次背叛自己的信仰——共产主义,其原因在于共产主义无法接受她向毕加索般印象作画,需要依托实际。

她为了追求自由、与世人抗争,选择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丈夫,并因此而气死自己的父亲。当丈夫不再特殊,成了生活中的普通人之后,萨宾娜再次背叛自己的丈夫,选择做托马斯的情妇。萨宾娜的一生在不断的背叛中自由前行,在萨宾娜看来,生活不该有束缚、不该有责任,自我感觉是生活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自我,可以放弃任何人、任何物,因此她的一生是轻松、自在的。

爱情观决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一)特蕾莎视爱情为生活的唯一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人物理解,若从女性角度来看,特蕾莎对工作、婚姻、家庭、两性的选择引人深思。家庭的成长环境让特蕾莎觉得母亲是一种牺牲,而儿女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错误。这体现的是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中的繁殖论——生物学上即意味着婴儿。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特蕾莎觉得女人是无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在认识托马斯之后,特蕾莎陷入爱情,这不仅是爱神的降临,更是特蕾莎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探索的表现。在恋爱期间特蕾莎的特性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婚后特蕾莎开始改变,从自我到他者的转变。但是,特蕾莎与托马斯的婚姻中不平等之处太多,这种不平等让特蕾莎开始压抑自己,他们的爱情于婚姻也变得沉重起来。

在婚姻中,女性总是将自己用标准社会女性的标签要求自己,让自己失去了被平等对待的机会,甘愿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成为男人的依附,成为客体存在。特蕾莎就是这样的存在,在于托马斯的婚姻里,特蕾莎扮演着好妻子,面对丈夫的不忠她自私、懦弱、沉默、恐惧,不敢打破自己对爱情、对婚姻的想象,只敢在噩梦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萨宾娜将爱情视为刺激之源

不同于特蕾莎的传统弱势,萨宾娜的女性形象新颖而具有爆发力。作为一名特立独行的画家,萨宾娜对生活、爱情的理解独特有深刻,她永远无法接受男人主导人生,在萨宾娜的世界里,生命的基准在于自我。萨宾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代表着,虽然不断的在背叛,但是萨宾娜始终坚持自我意识的体现,实现了自我、自由。

在于托马斯的爱情中,萨宾娜追求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却不渴望婚姻。她对于托马斯而言是个特别的情妇,萨宾娜个性、率真、自由、真实,就像女性主义提倡的那样,热泪而奔放的追逐着女性的权利,体会享受着被自己主宰的世界。在萨宾娜的身上传统女性的隐忍、柔弱、贤德开始褪色,她逐渐向男性的自由、放荡、洒脱转变。

萨宾娜在对待性爱关系中化被动为主动,将男人作为自己欲望的载体,在与托马斯的感情中,萨宾娜像一个男性一般保持着理智,将情爱与性、婚姻分离开来。萨宾娜的强势、放荡不羁,对女性地位、身份的忽略,都让她站在了媚俗的对立面,摆脱了婚外情的承重,少了为人情妇的不安与占有欲,但是也是这种思想,让萨宾娜丧失了为人母、为人妻的权利,这是萨宾娜的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反复叙事的手法补充文章内核“反复叙事”就是对小说中的某一事件,某一细节不断的重复叙述。故事不断的穿插和倒错,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剖析,对同一事物内涵进行发问,但每一次的重复都有不同的意义,在每一次的重复中,同一事物都显示出新的含义,与原有的含义与之反响共鸣,与新的融为一体。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在描述托马斯与特蕾莎的关系时,八次提到特蕾莎是“草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每一次描述都是对情节的补充和推进。

在《轻与重》章节中托马斯虽然是主要描写对象,但是对于小说后面会出现的情节与事件基本都有涉及,在之后的章节里作者不断重复、补充之前的故事情节,这就是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米兰.昆德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反复再现中心事件的方法,让小说中的疑问与作者的观点不断的叩击读者心灵,对小说的故事发展、主题凸显有重要意义。

从家庭因素、爱情观、创作手法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结语相较于特蕾莎与萨宾娜两个极端的存在,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婚姻、爱情都是较为传统、中立的。面对出轨的丈夫有人选择原谅,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是婚姻的枷锁,婚姻是生活的保障。

婚姻与爱情是一物两面,还是非此即彼呢?这也是米兰.昆德拉想让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一场婚姻里,爱情不再,心上人远离之时,是选择憎恨还是选择原谅?亦或是选择逃离,重现开始?你会怎么做呢?

#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

标签: 捷克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