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站式揭秘批片市场 赚钱成败风险大透析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84 0

三站式揭秘批片市场 赚钱成败风险大透析

批片,曾经,只需要每部两万美金起的批发价买下它们,从买片加工到发行宣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换来每部至少四百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比拍一部电影所下的本钱要少得多,而且投资和拍摄的电影还不一定能卖座。

  2010年,批片《敢死队》一举创造了2.15亿的票房奇迹,民营公司蜂拥而上,两万美金成为过去时了。以前每年是20部分账片搭20多部批片,而2011年竟一气上映了42部批片,“始作俑者”《敢死队》的续集也被国内买家炒到了500万美元,过去清冷的批片市场竞争一下子变得激烈起来。

  2月18日中美双方就电影问题达成新协议,根据该协议,出口到中国的美国电影将超50%,并且保证美国片方获得更多的分账,这一变化对民营公司继续买批片和推广批片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更多的风险。版权费暴涨,更多资金雄厚的电影公司加入批片大战,独家买断的形式已经朝着分账的趋势而去,审查制度的挑战越来越严格,能否顺利上档赢得票房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难测,你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偷偷地躲在市场背后赚大钱,多样化的批片带来了多样化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几乎都由买家承担。

  尽管现在批片仍如北上广以外二三线城市的楼市一样值得有资金的买家试一把,以小搏大的机遇依然很多,但相比以往,伴随风险而生的陷阱也更多,我们从交易站、加工站、发行站三个重要的站点来看如何谨慎对待这些风险。

  “交易站”

  风险一:看走了眼

  从2010年到2011年,戛纳电影节、AFM(美国电影交易市场)等几个重要电影市场都被中国买家占据。那些一拥而上的情景,像极了北京的经济适用房刚开始放号的光景,许多闻着钱味进入到这个市场里来的片商,对待电影交易也和买楼盘的态度一样,回国以后能否在市场里脱手获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先趁便宜把资源都押下来,要是有其他片商来抢,那就更要死命地把价格炒高。在这种情况之下,看走眼的几率非常之高,许多打包买回来的片,要么过不了审查死在了手里,要么不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而当了炮灰。传说中要上映的《第一滴血4》、《破碎的拥抱》都是这样烂在了买家手上。

  最常见的是,在行情最看涨的时候,花几十万美金买了只值十几万美金版权费的片子,无法从票房市场收回成本,更无法复制《敢死队》等片的票房成绩。事实上,每个买家都会在交易环节掉进价格陷阱,一旦看走了眼买错了片子,这风险只能自己担当。不过,连买菜都会亏几毛钱,生意人都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他们能做的是将价格风险降到最小。

  支招:

  1.海外电影节只攻不占

  电影交易市场就像拉斯维加斯赌场,带钱入场的人难免会有赌徒心态,这种心态的轻重决定了选片时的理性程度。如果去这些交易市场买片,要用脑攻,而不是用钱占。

  据好莱坞电影研究学者蒋勇回忆,中国民营公司高调去海外电影交易市场买片,主要是2005年之后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中国电影人还是以卖片居多。他说各公司老板带着翻译去外国展台咨询,除了独立制作的英语片、当时的老板们还着重看泰国展台,因为当时泰拳片风行。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奥维尔兄弟集团总裁刘志广就是在AFM(美国电影市场)等交易市场先后买了《龙之战》、《战鸽总动员》等片的版权,其中《龙之战》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因“512地震”紧张起来的档期里,票房仍突破四千万,之后又有《逃亡鳄鱼岛》。当年奥维尔之所以在批片交易中屡战屡胜,基于刘志广对全球电影行情的把控和对国内观众的了解,以及他与华纳的密切关系。

  也许国内的民营小公司没有那么强大的关系网,但仍可以通过参加这些交易市场去了解电影行情,走到第一线去熟悉外国电影版权交易的过程,因为买的是文化商品。去之前要了解国内审查尺度,色情暴力不能过度,意识形态有问题不能碰,去之后,要坚持看完交易市场展映的全片或预告片,要对有市场潜力的合作方咨询到底,约谈合作,了解他们下一年的电影项目。要知道,现在美国的独立制片公司越来越多,好片子并非全在“六大(迪士尼、华纳、20世纪福斯、派拉蒙、索尼哥伦比亚、环球)”那里。

  2.多渠道了解行情

  不要一味羡慕创世星买《邻家特工》、《敢死队》等片一买一个准,人家也是从《盗走达芬奇》等欧洲电影一部部买出来的,许多人以为这些电影对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中国观众来说属于小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这样诞生的。买得多、看得多才能炼就火眼金睛。真正有行业眼光的片商,在许多外国片的剧本刚出来时,就可以大胆拿下,比如由米基。洛克主演的犯罪电影《送信者》,就是在拍摄之前被中国片商买走了版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缩短从买版权、审查,到上映之间的时间长度,做到与海外同步,《邻家特工》便是如此。

  从何处得知关于这些项目的点点滴滴,那就要多渠道了解行情。除了电影交易市场的展台,还要在前期与海外大小电影公司(“六大”除外)建立联系,通过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获取各公司的项目计划和基本价码,建立战略合作之后,才能在打包价格、同步上映、降低退片风险等方面都有谈判余地。华夏公司去年发行的《惊天战神》是第一部与海外同步上映的批片,这个时间上的优势就是来自于与相对论公司的战略合作。

  中影、华夏有海外发行商直接推荐影片,橙天嘉禾、安乐影业等各自有香港公司买外片版权,DMG等公司的老板有美国制片背景,同样有渠道优势。如果除了钱什么都没有,那就最好与有买片但无力推广的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更低一层的协助推广做起,分成少一点,但渠道会了解得更清楚。另外,还有第四条途径,就是寻找批片中介,支付中介费用,打包购买电影版权,避开与海外电影公司的直接交流环节,这些中介公司有多年的交易经验,许多都是电影交易市场的常客。但是能从以上途径流到这些中介手中的电影,难有精品,请谨慎对待。

  3.首选英文片

  2011年约有42部批片上映(含非分账的3D电影),其中英文片的票房基本都过了一千万。这其中有美国独立制作电影公司越来越多的外因,也有中国市场迅速扩容观众胃口变大的内因,分账大片的20个配额里已经有十几个给了好莱坞,还是满足不了观众。从以往的批片票房成绩来看,英文片也的确是最容易吸引中国观众入场的。

  4.用男人和儿童的眼睛去选片

  除了语言的范围有局限以外,选择外国电影还受类型、片种的局限,这是以往许多批片买家用血淋淋的几十万、几百万票房得出的经验。事实上,许多民营公司老板的口味和公司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选择电影的方向,比如偏好动作片的就赚很多,偏好文艺片的就亏很多。创世星公司是一路沿着动作片的方向走过来,从《盗走达芬奇》到《敢死队》都是如此,有一些即使没有大明星,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创世星副总钱志义曾这样说:“做进口片和国产片都一样,买家和发行方左右不了观众, 市场好、观众认可就赢了, 市场不好、观众不买账就是投资选片的失败。”不可否认,目前影院消费的主力是年轻男女,但其中,真正占主导作用的是男性。他们要看刺激荷尔蒙的电影,动作片当然是首选。

  从过去分账大片的历史也能发现,像《钢琴师》、《爱有天意》这种较能打动女性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批片的选择也一样。

  电影消费市场的新生力军是少年儿童,除了《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也包揽了许多批片的票房任务,其中包括动画电影、真人奇幻冒险题材电影,以及动物类纪录片。还记得2005年《帝企鹅日记》制造的批片神话吧?年恩长影公司以近百万的价格买断版权,在暑期档卖了1100万。去年的《海洋》能后力强劲,也是因为以儿童为主的家庭观众捧场,而被许多影院不断加映。

  最后,便是带有合家欢味道的喜剧片,在这一类别里,以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电影居多,尤其是版权价相对便宜而演员也愿意配合宣传的韩国喜剧片,放到合适的档期里, 票房不会差, 车太贤主演的《非常主播》就是如此,2009年在中国获得1200多万的票房。

  5.不要挑战审查制度

  能不能通过审查,是选片之前的前提,若有过度的血腥暴力、色情淫秽、有悖于国内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制片方能否同意删减, 删减之后会不会造成叙事逻辑上的混乱,这些都是要一一考虑到的。从2010年到2011年,许多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批片都是B级片标准,比如僵尸题材的《生化危机4》和巴西电影《精英部队:大敌当前》。这暗示了审查制度的渐渐放宽,但不等于能用后期删减来挑战审查制度。毕竟有一些电影即使过了,也因为删减得面目全非而票房失利,比如删掉开场10分钟和两条以上人物线索的《空战英豪》只有一百多万票房。还有一些电影如《破碎的拥抱》仍在片商那里等待“花开期”。

  但也有另一种风险存在, 就是天时不利。在选片时自己觉得完全符合审查标准,结果版权买下来之后,却还是因莫名其妙的原因卡在审核关口,甚至因题材触及了突发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而无法上映, 比如1998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领事馆,美国电影在一段时间里成了影院“禁片”,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一些特殊协议来降低因看走眼带来的风险。比较常见的“对赌协议”,就是与外国电影公司事先规定好影片没能上映的补救措施,比如退款比例可灵活调整,或者换一部片子。

  风险二:错信口碑

  买批片和投资一部电影一样,仅凭作品的好坏和阵容的坚实与否来预测“钱景”是不科学也不靠谱的。一些有着“奥斯卡最佳影片(含提名)”光环的外国电影,作为批片引进后在国内票房市场没能获得应有的拥戴;一些由享誉国际的外国导演执导有大明星参与的电影,也都在中国市场折了戟;还有更多口碑好但是因为水土不服、不合国情的电影被买进来后成为“影院一日游”。但是在这些电影上映之前,许多影迷都呼吁着中影华夏引进,结果档期定了后,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掏钱进电影院。毕竟大多数批片都滞后了数月,甚至大半年才在国内上映,在喜新厌旧的观众面前,再好的口碑都是空谈。

  支招:

  1.重观众口味 轻影评指南

  如今对票房有贡献的观众,他们进影院很少因为热爱电影,而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调节生活情趣。所以简单粗暴娱乐性强的动作片、枪战片是首选,在不同的节庆日甚至季节,他们也会跟着潮流萌生对其他片种的兴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选叙事复杂主题高深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中能让人开心的很少,它们多是影评人和电影节评委的最爱。可是,连许多影院老板都长叹现在的观众口味难测,所以要随时研究观众的观影需求,才能在批片市场中押对宝。

  2.不要过信奖杯

  奥斯卡、金球多颁给英文影片。这些英文片价格高,不一定抢得着,就算抢到了,如果是美国公司出品,对方要求分成的几率高,发行方也会要求分成,这都影响收益。这些在海外已累积口碑基础的外片对被引进后的很多环节要求甚高,包括配音译制、拷贝制作等都是不小费用,再者也请不起主创到中国宣传,所以,算好成本账之后再决定要不要买获奖影片。另外,也不妨挖掘一些口碑在民间的优秀欧洲电影,毕竟这两年欧洲动作片也给观众很多惊喜,它们大多数能同步上映,让国内观众有新鲜感。

  3.化废为宝

  好片不一定赚钱,烂片不一定赔钱;北美票房差, 中国票房不一定差。“批片大王”尼古拉斯。凯奇用他的多部电影证明了这一观点。2011年他主演的《女巫季节》和《狂暴飞车》先后在中国上映,这两部戏在北美口碑和票房都很差,在中国虽然口碑也不好,但票房却出奇地好。其中《女巫季节》由于故事背景让中国观众有距离感,但胜在赶上视觉系当道的形势,只比《狂暴飞车》少2000多万票房。挂了詹姆斯。卡梅隆招牌的《夺命深渊》能过亿也是此道。买到疑似烂片不要怕,只能你能在推广阶段,吃准中国的特殊电影环境,化废为宝,就能让观众“另眼相看”。

  “加工站”

  风险:包装减分

  批片进入国门后,还要进行再创作,包括配音、字幕,为审查剪辑等等。许多观众诟病批片,都将矛头指向了这第二轮创作,不满意中文配音,不满意镜头剪得跳跃,被篡改的中文片名误导。当初的苦心全在口耳相传的恶评中付诸东水,影片包装得不好肯定是会倒扣分的。

  支招:

  1.原版改造 力接地气

  批片买回来之后,为通过审查和符合国内观众观影习惯所进行的一系列加工,其实就是电影的第二轮创作。不是每部批片的再创作都能达到完全贴合原版的境界,既然如此,那就因地制宜地改造。

  安乐影业老总江志强的哥哥在七十年代经营自己的影院时,经常从海外买外国片,但是这些影片水准不能让他满意,最后便自己把一些战争题材纪录片的精彩片段剪辑合成为一部更符合当时港人口味的新纪录片《惨痛的战争》,以千万票房成为1980年香港卖座片亚军。当然,这个做法放到当下的进口片制度里,是不合法的。

  如今安乐影业买外国电影都是通过其在香港的公司,但在内地上映时,依旧从本地人口味出发进行再加工,才会部部精彩,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

  2.巧用配音 制造奇效

  因为成本有限,批片很少请明星配音,包括《三傻大闹宝莱坞》请文章和汤唯也是因为安乐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与合作关系,但这样一来让这部早就有网络高清版的印度电影,增加了不少迎合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的流行元素,比如文章的王小贱口吻,中文台词的网络语化等。

  而像以《海洋》为代表的法国片,进入国门多带着一点文化交流的目的,能请到姜文这种与法国渊源不浅的大腕配音也不是难事。所以,利用资源请对了人、做好了配音环节,是绝对能给影片添彩的,尤其是上映时间滞后的旧片。

  但像2月24日上映的批片《国王的演讲》,这种以“说话”为核心的外国电影则例外,需要专业的配音演员才能达到效果。

  3.取个好名 避开俗套

  很少有批片会用直译的名字当国内上映版的片名,因为既要考虑审查标准,比如韩国片《极速绯闻》因“绯闻”二字不符合审查要求而改成《非常主播》、《开心鬼上身》也避“鬼”字改成《开心家族》;同时还要考虑观众的注意力,如果《深海之战》用了直译的《第七矿区》这个名字,下场可能会很惨。

  中影前发言人翁立也曾说过,引进片的片名对票房约能起到20%到30%的作用。国人看片名就如看书名,和老外还是不一样的,比如《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这些一目了然的名字对国人来说过于直白,没有想象的空间。

  也有一些中文片名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做足了噱头,反倒给影片扣了分,比如被译成《孤胆特工》的《大叔》。事实上,在一段时间里,批片取名的规律的确如此,“惊魂”、“孤胆”、“终极”、“危情”等用得居多,就像分账片喜欢用“总动员”,然后搭两个字组成词组。安乐北京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姜伟认为片名须精炼到让观众第一眼就了解题材、类型和故事主线。《孤胆特工》这个名字败在没有考虑影片的实际内容,而且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变,四字规律以后也会变。《大叔》改成这样也有发行方的考虑:旧片的片名一定要改头换面,才能提起观众的兴趣。除非是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才可以用大家熟知的名字,比如因DVD、下载等渠道被国内观众熟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及受很多电影节欢迎的《晚秋》。

  “发行站”

  风险一:贻误天时

  民营公司拿到批片后,由中影组织相关人员看片,审查通过之后再决定是否发放配额指标,拿到指标之后,民营公司以(协助)推广的身份承担翻译、配音等再加工工作,以及洗印拷贝和宣传。如果指标不够或者下不来,这后续的推广发行工作是无法展开的。许多批片被买走版权的时间已经滞后,再加上因为指标和挑档期的问题延迟,观众都已从网上和地摊看到完整版。就算观众忠诚地等着去电影院看,这么一直滞后到全球热度的散去,片子照样变成剩饭一碗,烂在了手里。

  支招:

  1.保持敏锐嗅觉

  《魔法奇幻秀》之所以滞后上映,就是因为它几乎一直在国内片商的视线之外。希斯。莱杰在中国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加上北美的票房成绩不好,更是无人问津。但是从2010-2011年的批片行情来看,许多在国内票房大卖的批片都是海外成绩差强人意的电影,与其说国内观众的口味难测,不如说是发行方以前太相信北美票房了。当初好莱坞爆出约翰尼。德普等人接替希斯。莱杰完成《魔法奇幻秀》的消息时,国内片商就本应开始关注版权问题,不至于到北美上映之后才拿到版权,耽误了审查的时间。

  《当幸福来敲门》也是如此,2006年年底北美上映,2007年年初奥斯卡炒热,在网上一度成为网民的“心灵鸡汤”,据说大半年之后中影集团韩总看到该片高度评价其的主旋律价值,并且遗憾错过了一部完全可以同步上映的好作品,最后该片才以二类分账的形式(与现在的批片无异)匆忙上映。这件事也暴露出国内上至国营发行单位,下至民营电影公司,都对全球电影动态不够敏感,导致反应滞后。

  2.不求同步但求同样有热度

  每年批片的配额指标是有限的,但是给旧片制造热度的机会是无限的,就看怎么把握,绝对不能为上映而上映。比如滞后一年才进国门的《暮光之城》,在国内上映的档期,竟然和《暮光之城2:新月》在北美上映的时间靠近,定档期的人或许以为这样能让“暮色迷”望梅止渴,结果弄巧成拙,票房成绩平平,果然再也没有“暮2”引进上映的消息。观众不求同步,但求有保持新鲜的热度,当观众的热情都奔向第二部时,才草草上映第一部,能有什么成绩呢?这种快餐电影毕竟不同于拥有固定影迷群体的《破碎的拥抱》,今年没拿到指标,等到明年再上映,阿莫多瓦的影迷也不会像“暮色迷”一样心急如焚。

  上映时间与原产国越同步,版权价码就越高,除非像华夏发《惊天战神》一样借战略合作的“绿色通道”,但那样的话,就不是纯粹的买断批片,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分账。去年11月,《铁娘子》发行方温斯坦公司携主演梅丽尔。史翠普来北京,有传闻说温斯坦表面上是参加中美文化论坛,实则为该片版权与某民营公司竞价,毕竟当时分账大片的配额是指不上了,但或许能通过批片指标追赶北美上映的时间以及政治人物电影全球大热的风潮。虽然这只是传闻,而且去年《铁娘子》最终也没被买进来,但从侧面也看到海外发行商对中国市场的觊觎之心,让他们对在华同步上映同样抱有期待,这个趋势为民营公司向外方买片谈判提供了环境优势。不过,民营公司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是,同步是趋势,对一些质量上乘、颇为热门的电影来说,打破买断规则实行海外分账也是趋势。

  3.差异化抢空档上映

  有时候贻误天时并不是被审查耽搁,还有一些纯粹是选错档期。韩国票房冠军《深海之战》选在中国贺岁档开战时上映,只有两千多万票房,若能早亮相一周,或许能够打破2008年《龙之战》创下的韩国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纪录。如好莱坞研究者蒋勇所说,批片选档期时一定要注意差异化上映。《深海之战》上映时既有同样以视觉取胜的好莱坞3D片《驱魔者》,也有同一国别的《开心家族》,这对《深海之战》的观众分流影响很大。所以,民营公司选档期应引以为戒,选择避开同类型同题材的电影,除非“块头”最大,这也是《驱魔者》能赢《深海之战》的原因。北京UME影城副总刘晖坦言,外片较多时,在安排场次方面肯定优先考虑美国片。这是从多年票房统计数据得出的经验。

  或许因为日韩批片较欧美电影便宜且容易操作,所以发行推广方都没有“早作打算”的习惯。金城武的《变相黑侠》于2008年就已被光线买走版权,前怕狼后怕虎地不断推迟档期,再加工的过程也跟不上宣传的脚步,最终没能盈利。

  从2011年的批片黑马来看,许多民营公司赢在有市场意识和生意人的胆量,敢于抢大片空档和冲击淡季市场,《天际浩劫》瞄准的是《加勒比海盗4》和《功夫熊猫2》热映后的空档,《狂暴飞车》冲的是《挪威的森林》和《孤胆特工》票房疲软后的空档。要知道,国内六个热门档期都让给了分账大片和国产大片,剩下的档期留给国产中小成本与批片去竞争,暂不说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伤害,就算是卖相好的外国片,不懂得抢空档也难以从扎堆的拥挤空间里逃出生天,或者像《变相黑侠》一样越拖越久最后变成“影院一日游”。

  作为一名在影院工作多年的电影爱好者,刘晖目睹过许多品质好的电影因残酷的票房数据被迫撤片,比如她去年最看好的《铁甲钢拳》,既敌不过同是分账片的《丁丁历险记》,也挡不住国产片《失恋33天》的来势汹汹,她觉得批片同样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希望2012年的批片能错开档期,不要挤到一起,不然成绩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风险二:宣传不力

  价廉是批片的优势,所以以前批片生意竞争不太激烈的时候,许多资金不够雄厚的公司在买进后几乎不用做宣传就能借此大赚一笔。但是随着买批片的公司增加,观众的观影选择也不断增加,没有出奇制胜的宣传推广,那就是死路一条。但仍有不少民营公司不愿或没钱做大规模宣传,以为发几篇通稿、做一场发布会、普及一下影片上映讯息就能达到效果,结果一败涂地,浪费了批片配额指标,也葬送了不少影迷们翘首以盼的优秀外片。其实在注重营销的投入产出比的前提下,民营公司仍可以考虑资源置换等方式,发挥营销创意,出奇制胜占领更多市场。

标签: 挪威电影推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