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30 0

文| 荣荣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第一次看《头脑特工队》是四年前,我和7岁的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当时看完就很惊叹,怎么把有关情绪的抽象内容,可以用这么好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然而,影片细枝末节,更能引发成年人的不断反思,尤其可以提醒家长们平日很多遗漏或者偏激的教育理念。

导演皮特·多克特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cher Keltner联手制作,内容涉及大量心理学研究。主要的五个可爱人物,分别代表五种情绪。

乐乐(喜悦)、忧忧(悲伤)、怕怕(恐惧)、怒怒(愤怒)以及厌厌(厌恶),存在于主角女孩莱莉大脑里,存在于爸爸妈妈、老师等每个人的大脑里,它们身上的颜色也符合色彩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人们的直观感觉。

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五种情绪不断变化,一场情绪探索之旅,亦是成长的过程。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一、 为什么选择莱莉是在11岁年龄?莱莉从出生到11岁之前,都是乐乐来操控大脑情绪,莱莉最早的记忆球,几乎都是暖暖的黄色。

然而,11岁那一年,她随着爸爸的工作调动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以后,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来。莱莉因而受到了严重的情绪波动。为什么是11岁呢?

发展心理学之父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中把0-16岁孩子分为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觉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嘴吸吮来探索世界。◆逐步建立客观永久性概念,即不在自己眼前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消失。

2、前运算阶段(2-7岁)

◆逐步掌握符号、表象的概念。◆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的看法强加于其他人或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思维可逆,并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思维能力发展成熟的标志,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熟练的抽象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超越对具体物体的依赖,从形式内容中跳脱出来。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皮亚杰认为:大约11岁左右,这些年轻人进入了正式的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培养了抽象、系统、科学的思维能力。在前一个阶段,儿童只能“在现实中行动”,而这个阶段青少年可以“在行动中行动”。

他们不再需要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作为思想的对象。相反,他们可以通过内部反思想出新的、更普遍的逻辑规则。他们使用形式推理,如假设性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自我发展”理论中也有类似论证 :11岁-16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影片中正是讲述莱莉从童年进入青春期,那些不得不经历的思维重塑、自我意识爆发时期。那些“悲伤”不由自主溜出来,将温柔的记忆染蓝的时刻。

青春期前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青少年开始用这些能力向生活中的各种权威提出质疑。他们的烦恼也开始多起来了,因为世界事物的多维特性让他们感到困惑不已。幸好他们同时还发展出了反思能力。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二、悲伤也是成长的主角,正视并拥抱每一种情绪。1、情绪不分好坏,每一种情绪存在组成独一无二的我们。

在整个影片中,没有坏角色,没有黑白分明,只有一个郁郁寡欢的蓝色胖嘟嘟“忧忧”让人看了伤心,积极乐观的乐乐深深爱着莱莉,不允许任何负面的情绪左右莱莉,即便面对令人失望的公寓、不能及时布置的房间、陌生的同学,乐乐都在努力让莱莉快乐起来。

再一次次情绪堆积后,莱莉彻底失去了“悲伤”,同时也失去了“快乐”,只剩下愤怒、厌恶和恐惧的情绪,她濒临崩溃,离家出走。

乐乐如同我们所有家长,努力为孩子打造着温暖快乐的世界,期待他们可以一直开心,告诉他们不要哭不要伤心,即使遇到问题,也一定要始终积极的解决,保持微笑,永远向前。

最终,乐乐终于明白:悲伤情绪,原来具有治愈作用。快乐的核心记忆,其实是先有忧伤的情绪表达,才会获得充满爱的温暖帮助。

每种情绪的产生和消逝都伴随着我们人生旅途中某段无可取代的经历。当这些经历沉淀在时间深处,便成了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记忆。

儿童心理学家李群锋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情绪的钟摆效应”,就是说任何人都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两种情绪对人的影响是呈对称状态的:就像钟摆一样,左边摆得高,右边也就摆得高,两者总是保持平衡的。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2、每个人都渴望快乐,可我们不能拒绝悲伤

当莱莉小时候想象的朋友“冰棒”的小车掉入记忆的悬崖后,乐乐和忧忧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和冰棒对话。

乐乐企图用逗笑的方式,转移冰棒注意力,然而,冰棒忧伤的情绪并没有什么改善。

默默的坐到冰棒身边说:“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冰棒大哭:“那是我和莱莉之间最后的信物!”

忧忧:“你和莱莉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冰棒哭的更厉害了。

忧忧把手放在冰棒腿上:我知道,我知道……

忧忧用了很多时间去倾听冰棒的感受,并拉着冰棒的手,和冰棒一起进入了某种悲伤的状态。可是很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方式,使冰棒从失去小车的忧伤中走了出来。在一场痛哭之后,冰棒满血复活了。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悲伤情绪过后,更容易转化为积极情绪。通常爱哭的人比不爱哭的人心理更健康。

比如,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哭,会说:“别哭了,哭也没用,再哭没人喜欢你啦。”

盲目地制止孩子哭泣,压抑情绪,无异于人为地让钟摆的指针不往右边摆动,那么它也不会往左边摆动,最后只能停在中间,造成情绪紊乱,失去感受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大声哭泣时,请不要盲目地制止或指责孩子,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给他一个温暖和宽容的怀抱,接纳他的悲伤,倾听他的痛苦,然后再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共情很重要。

约翰·戈特曼教授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说过:“家长只有在解读、正视、接受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进行情绪共享,进而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管理情绪,最终实现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纪伯伦《论悲欢》中一段散文诗这样写道:

有人说:“欢乐大于悲伤。”另一些人说:“悲伤更大。”我要对你们说,悲欢是互相不可分离的。悲欢同至,其一在与你同桌共餐,另一个则正睡在你的床上。实际上,你们就像天平的两个盘子,悬在你们的悲与欢之间。只有你们的心中空空时,那两个盘子才能平衡,你们的情况才会稳定下来。当司库举起你用来称量他的金银时,你的悲与欢就不免要升或降了。

三、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失去冰棒是莱莉小时候幻想出来的朋友,电影用一种很浪漫的手法来描绘我们头脑中曾经出现过的“朋友”, 它拥有大象的鼻子,猫咪的尾巴,海豚的叫声,棉花糖的身体,它的眼泪是糖果。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莱莉长大了,冰棒也随之偶尔记忆深处游荡。

当冰棒帮助乐乐逃离了会让人永远消失的记忆山谷,多少人在冰棒消失的时候不经意间伤了,痛了,哭了。

冰棒的消失,就像是一次对童年单纯、无忧、充满幻想的小世界做了一次郑重的告别仪式。冰棒的隐喻告诉我们“该长大了,但是别放弃快乐”。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他们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美国心理学家的帕特里夏·鲍尔教授用数年时间,持续观察了83名儿童,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记忆》中。

这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5、6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9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特里夏·鲍尔教授认为:“虽然最快的遗忘速度发生在童年,但最终会放缓至成年水平。因此,还是会有些童年记忆能侥幸保留下来,长大后仍被忆起。”她说。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中,有一句经典语句是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正如导演皮克斯曾大声地宣称:是情绪和记忆决定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而非理性或知识。

虽然很多童年记忆都会消失,但是这是孩子在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去精力和幻想,是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和想象,才造就了长大后的我们,甚至会形成部分潜意识,永久留存。

作家宋涵在《不可怠慢的孤独》一书中说过:“童年经历是潜意识最丰富的资源,最危险的操纵者。潜意识就是这样无形中控制你的行为,却又让你意识不到的东西。”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头脑特工队》导演皮特·多克特说,这是一封写给孩子的情书:献给所有的孩子,愿他们永不长大。

这只是美好的期许,孩子们还会如约长大,童年的消逝必将是他们的经历。

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愿成长路上,我们和孩子一起懂得:接纳每一种情绪,成长伴随着失去。

《头脑特工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解读:关于成长和失去的三点启示

标签: 瑞士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