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瞬间完美后的支离破碎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07 0

一直觉得自己有一种畸态心理,迷恋支离破碎的东西,譬如面对一堆精美花瓶的碎屑,无端认定那些悲凉的结局比之美好的寿终正寝更能渗透我的灵魂,我会在昏暗的灯光下长久地摆弄那些碎屑,细细地寻找那些明暗交错的纹理,猜想它曾经的丰姿绰约,我满足于这样萧索凄清的回味。

    所以,像《走出非洲》这样的片子,是会使我长期沉溺无法摆脱的,我惊异于那个苍老了的声音在我的生活中竟然好多年没有流逝和褪色,总会在闷热的夏季的夜晚响起,诱惑着我一遍遍地重回那一片广阔壮丽的非洲大草原,感受那个历尽沧桑的女作家旖旎神奇的一生。

    我迷恋这样的精神旅行。

    我喜欢嘉伦年轻时的冒失、虚荣和一意孤行,一个人从千里之外的丹麦跑到蛮荒的非洲去,只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多么单纯的直率,既然喜欢,又何必算计和在意其中的真正得失与价值呢。

    我甚至有些崇拜这个大胆得近乎狂妄的女人,面对生活她是那么自信,多少人流连在那些陌生的具有诱惑力的生活的边缘犹豫不决,而她一往无前。看着那辆载着她的火车径直穿越非洲大地的时侯,我明白了,生活,也许只有走进去才知道是否精彩。

    到了非洲,注定嘉伦的生活要从一潭静水变得颠沛起伏和波澜壮阔。嘉伦失去了花花公子的丈夫布洛,结识英俊而个性十足的狩猎者丹尼斯,在坎坷中,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女子,变成独自经营咖啡种植场的女强人。

    在女人眼里,电影中的主线永远是爱情。看多了那样的爱情,晦暗的、感官的、畸形的情欲描写,像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杜普蕾的《她比烟花寂寞》,虽然明知有时生活本身就是怪异和沉重的,可是这样的影象总是给人心理上太大的压抑,有深刻回味、有灵魂上的痛感,却令人不舒服。

    《走出非洲》给我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明朗、清澈、唯美的爱情感觉,就像导演笔下那个美丽而变幻莫测的非洲大草原。

    那样一个在悠长岁月中沉积出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用精致而又大气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令你感觉到,似乎那些淡雅的、婉约的、精神的、诗意化的镜头,才应该是美妙爱情本意上的东西,有如陈花余香,令人心潮起伏,愉悦无穷。

    影片的爱情节奏是舒缓的,潭尼斯和嘉伦由认识、互相欣赏、纯洁友谊到迸发出爱情的火焰,像一条河水自然地流淌,使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情感的纹理如何在岁月中一点点增长,我喜欢这种雕刻般的情感描写,要仔细品味才看的清,含蓄而细腻。

    在缓慢的节奏中,导演如同诗人,用一个个诗意化的镜头语言诉说爱情,诉说那些完美的爱情瞬间:

    镜头一:在两个人外出狩猎的旅途中,潭尼斯为嘉伦洗头,轻轻的揉搓表现出这个非洲草原上狮子一样刚烈强悍的男人内心的柔情,水一点点冲掉头发上的泡沫,逐渐清晰的是嘉伦的一双清澈明净的眼睛,湖水一样的眼睛点化出嘉伦悄然涨满的深情。

    镜头二:草原之夜,四野一片寂静,只有留声机流泻出的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潭尼斯揽着嘉伦,慢慢旋转,旋转,月光下,四目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镜头三:潭尼斯驾着一架黄色飞机从天而降,将嘉伦带上了天空,两个人在蓝天上翱翔,他们在飞机上通过上帝的眼睛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辽阔的草原上一群群奔跑着的羚羊,泛着阳光的湖面上一片片掠起的水鸟,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嘉伦向坐在后舱的潭尼斯伸出了手臂,他们的手在高空中紧紧握在一起。这是影片中一组最令人难忘充满诗意的画面。

    如果爱情只是这样一味地完美,就会流于平淡,导演深知这个道理,在那些美好的瞬间后面,埋藏着两个个性突出的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的爱情如此水深火热,丹尼斯却不想娶嘉伦。他们一次次地为此争执,嘉伦觉得爱情的归宿就是温暖的家,而丹尼斯却固执地说“我不会因为一纸证书更亲近你或更爱你”。

    爱情是一场互相解读。潭尼斯是非洲大草原上野惯了的狮子,洒脱自由,不能驯服,女人只能欣赏他,不能占有他。丹尼斯的生活里只有猎枪、莫扎特和爱情,可是没有婚姻。嘉伦最终终于弄懂了丹尼斯,她在丹尼斯的葬礼上说:他带给我们欢乐,我们都爱他,但他是不属于我们的,他也不属于我。

    爱他却不能拥有他,这是怎样的失落和寂寞啊!世界上有那样一种男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自由着才是最美的。影片的爱情魅力也许正是这个无解的方程。

    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美好爱情终于在一场大火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农场毁于大火,丹尼斯也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死去,曾经一个人孤独来到非洲的嘉伦,最终还是一个人潸然离去。

    那个神秘莫测的非洲大草原就像一个奇怪的老人,曾经慷慨地给予,随后是无情地收回。

    可是,我喜欢这种破碎的结局。想一想,如果丹尼斯和嘉伦最终步入婚姻,过上平静的生活,那样的丹尼斯将会失去他所有的个性光辉,而嘉伦的爱情也会由于患得患失而流于平庸。

    而破碎却是一种震撼,破碎的完美给人更强烈的感受。对嘉伦来说,破碎是一种成长,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财富,破碎并没有使生活完结,生活的继续是回忆。

    其实我们又何必向生活无限地索取,满足于生活的馈赠,平静地面对宿命。想明白生活只是一种享受,享受美好,享受快乐,享受成功,同时也享受思念,享受失去和悲伤。

    生命就是这样一场盛宴,美味大餐过后,一定是人去楼空、杯盏狼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美味已尝过,曾经那样痛快淋漓过,平静地面对精彩舞台的落幕,就像嘉伦即将登上离开非洲的火车前,平静地问她的黑人仆人,你能说出我的名字吗?

    结局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曾经美好过,只要我们有精彩的记忆。

    想象着那样一个晚年,满脸皱纹的我能够像老年的嘉伦一样平静地回忆,拄着拐杖,蹒跚到外面去,在秋阳下的摇椅上昏昏欲睡,手里拿着一张旧照片,念叨着:那时候的我曾经多么美丽啊!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标签: 非洲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