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解读一本书‖《穿越非洲两百年》一部有温度的现代非洲史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05 0

每天解读一本书‖《穿越非洲两百年》一部有温度的现代非洲史

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穿越非洲200年》。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认知常常滞后十几年。最早面对这个问题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变得富裕,但世界呢?因为它还停留在二战的水平。后来面对这个问题的是21世纪初的中国,而现在是非洲。谈到非洲,混乱和落后像是两个撕不掉的标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世界表现出欢欣鼓舞。然而事实却是冷冰冰的,许多非洲国家不仅没有立刻取得发展,反而陷入混乱和衰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卢旺达大屠杀和刚果内战,导致许多人对非洲的情绪跌入谷底,甚至延续到现在。但这只代表非洲刚刚过去的一个阶段,如今非洲已经走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大门口。

今天这本《穿越非洲200年》就将把我们对非洲的认识从过去时推进到现在。这本书作者郭建龙老师是一位用脚步丈量大地的作家,他亲身游历了非洲17个国家、50多座城市,把目光聚焦在非洲最近的200年。

第一个百年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这是非洲逐渐被全面殖民和瓜分的100年。

第二个百年是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这是非洲各国寻求独立并在阵痛中摸索前行的100年。

正是这200年深刻塑造了今天的非洲。人们常说混乱、落后的非洲,这反映了人们习惯把这块大陆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整体。但非洲有50多个国家,总面积相当于三个欧洲,四个澳大利亚。差异性是这块大陆不可忽视的特征之一。第一个百年的差异性是欧洲殖民者带来的。欧洲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的伤害不止是资源掠夺和人口贩卖,还有殖民管理带来的各种不均衡。欧洲各国在非洲的殖民方式是不同的,例如英国会把殖民地当作控制下的完整个体,而法国呢,把殖民地看作是法兰西帝国的一个个器官。德国在非洲行动常常带有种族主义思想。比利时是个欧洲小国,它像榨油一样把殖民地榨干,最终留下个烂摊子。不仅各国殖民风格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殖民地的策略也有差别。唯独有一点相同的是,一切殖民行动都是从殖民者自身的利益出发,这导致非洲各殖民地独立后,就像一群有缺陷的婴儿,体内带着各种先天疾病。这需要新生国家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克服。

这就要说到非洲的第二个百年。由于被殖民的背景不同,非洲各国独立后选择了不同的疗愈方案。有的甚至因为用错药而一度病危。总的来看,非洲各国的疗愈过程经历了三代领导人,第一代的使命是实现独立,但大都不懂建设,第二代的使命是实现稳定,却导致更加混乱,第三代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国家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到今天,非洲许多国家已经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合适的道路,成功克服了最初的混乱,进入发展时期,只是这时的世界还没有反应过来罢了。

回到历史,欧洲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非洲各国在独立后天然带着各种毛病。其实加剧非洲国家先天不足的正是欧洲殖民体系瓦解的那几十年。国家独立无论怎么说都是积极的事情,为什么非洲各国恰恰在走向独立时出现了各种问题呢?对非洲影响最深的欧洲国家有两个,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法国。我们先看英国,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拥有世界近1/4的陆地,在非洲的面积尤其广大。从北非埃及的开罗到南非的开普敦,英国的殖民地一路贯通非洲南北。那小小的英国如何管理这样庞大而且不连贯的土地呢?英国人摸索出一套联邦制架构,一方面,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出的总督作为行政领导,另一方面呢,殖民地还会设立一个类似于议会的机构,对总督形成制衡,这样既能控制殖民地同时又不会让英国中央政府背负过重的管理负担。但是在殖民地建立议会是很危险的,最初北美殖民地不就独立了吗?所以英国人又想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在殖民地培养具备管理能力,同时认同英国统治的当地精英。但随着社会发展,殖民地人民终究会逐渐觉醒,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呢,会不惜武力对抗英国殖民者。英国眼看着殖民地独立大势不可阻挡,又想到一个应对方案。

英国人首先在印度做了一个实验,英国在印度殖民时间比较长,当地精英也就较早地加入了殖民政府,对英国有一定的认同感,所以英国尝试一点点放手印度,同时在印度搭建起一套对英国有利的制度,让印度继续在英国的贸易体系中发光发热。印度的独立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接下来英国人打算在非洲推广。英国人首先选中了西非的黄金海岸,这就是后来的加纳。西非主要是法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人在这里,只有一些零散的殖民地,相对来说价值不是最高的。英国就把印度那套拿过来,支持一批政治主张比较温和的精英,缓慢有序地推进独立。但当地议会却选出一位激进分子当了总理,他叫恩克鲁玛。他嫌英国人太磨蹭,还没等英国人把政治框架搭建好就把他们赶走了。紧跟着加纳独立的是另一个西非国家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是非洲的人口第一大国,成分一直以来就很复杂。英国人在离开前,为了避免尼日利亚各部族彼此厮杀,也动了一番脑筋。

比如,让各地区保持相对自治,同时给人口最多的穆斯林群体更多的选票。英国殖民者本意是要兼顾尼日利亚的统一和民主,但这件事儿需要长期磨合,仓促独立只会引发离心倾向和内部纷争。看着西非国家陆续独立,东非的殖民地也嚷嚷着要独立。对于英国来说,东非的价值要更高。这里自然条件好,早就有很多英国人在此定居,并开发了大片的土地搞农业生产。另外由于这里相对原始,黑人与上层缺乏沟通,政治上不成熟,这意味着英国人在这里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英国人本来不打算走,但迫于当地黑人的压力,英国人就退让了一步,打算围绕当地白人建立一个独立政体。但黑人群体还是不满,不仅激烈抗议,甚至屠杀了许多白人,这让英国人备受打击,于是匆匆甩掉闹心的殖民地,东非国家过于心急,虽然赶走了英国人,但接过了一堆烂摊子。

在非洲殖民历史上,法国是唯一一个与英国量级同等的国家。如果只从殖民地面积来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还超过了英国。与英国的间接管理不同,法国推行的是直接管理。打个比方,英国的殖民地就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孩,英国是托管人,法国的殖民地却是法兰西这个庞大身体里的一个器官,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殖民地往往只能为帝国生产某种单一原料,有的甚至连原料加工都不会做,只能先送到母国法国加工,然后再运回殖民地。法国人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是集权式的,早已习惯了极权思维。另一方面呢,这也是防止殖民地脱离帝国的一种措施。在殖民地争取独立的风潮下,法国以英联邦为模板,建立了一个以法国本土为核心的法兰西共同体,企图在实质上继续控制非洲各殖民地。为了表现各殖民地是自愿加入的。共同体宪法规定每个殖民地都可以举行全民公决是否加入共同体。为了万无一失,法国统治者在投票前还不断地强调,留在共同体可以继续享有法国的补贴与帮助。一旦独立,法国就会立刻撤走一切人员和资本,不再提供任何帮助。绝大部分殖民地都明白,一旦法国人撤离,当地连会写字的人都找不到几个,还谈什么组织政府呢?他们都乖乖地投票留在了共同体。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几内亚,最终公投中有95%的人投票赞成独立。法国人打算杀鸡敬猴。几内亚独立的当天,法国人几乎全部撤走,而且他们把所有能够带走的有价值的物品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就砸烂。这么一搞,几内亚的政治、经济、金融完全瘫痪了。独立让几内亚付出了倒退十年的巨大代价。

事实证明,这种威胁在短期内的确有用。除了几内亚以及法国从德国手里接过的两块殖民地以外,其他殖民地都留在了共同体制内。但长期来看,几内亚的独立又瓦解了法兰西共同体。虽然法国人撤离了,但几内亚并没有屈服。几内亚领导人塞古杜尔成了非洲人的英雄,是不屈服于强权的典范。非洲人为他欢呼的同时,苏联也对它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一旦苏联插手几内亚。美国人立刻不甘示弱的跟进了,塞古杜尔拿着苏联和美国的钱将国内的反对派一一镇压,开始了他长达26年的执政生涯直到去世。他的境遇其实给非洲的政治家指明了另一条出路。于是法兰西共同体成立仅仅两年后,其他殖民地先后宣布独立。非洲国家虽然独立了,却并没有摆脱法国的阴影。即便现在这些非洲国家对法国的依赖仍然很严重。他们缺乏工业,必须从法国进口大量的加工食品和机械,并支付高昂的费用。他们出产的初级产品也主要销往法国,或者通过法国转运。随着英国、法国在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非洲各国走向独立。

但欧洲殖民者在这个过程中种下了很多恶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随意划分国界和挑拨民族关系。比如一个种族被不同殖民者强行分成两块,二战之后又被重新合并起来,却发现他们已经过不到一家去了。东非的索马里就是这样,占领索马里的分别是意大利和英国。意大利的统治很混乱,但其统治的人口却占了人口的多数,英国的统治更加有秩序,但是人口稀少。当他们再次合并到一起并独立后,意大利占领区成了主导方,但英属索马里却不愿意忍受对方蛮横的命令,一直在寻找机会独立出去。当然更常见的情况使某个地区原来有许多种族,殖民者为了便于统治,将他们合并成一块殖民地,而当这块殖民地独立后,各个种族都无法找到舒适的位置,于是斗争迭起。向北非的利比亚和苏丹、西非的尼日利亚、中非的刚果、东非的乌干达都是这样。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一类更糟糕的情况。某个地区在成为殖民地之前,国家内部就有不同的种族,种族之间有激烈的矛盾。殖民者来了以后,不仅没有设法消弭矛盾,反而借助一方打击另一方,更加激化了双方的冲突。当殖民者撤出后,这样的国家必然陷入内战的泥沼。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发生种族屠杀的卢旺达。欧洲殖民者种下了种种恶果,最终呢,却要由非洲人来承担。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注定前途坎坷,接下来他们应该如何疗愈伤口并争取发展呢?

非洲各国摆脱殖民统治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这几十年间,各国大致经历了三代领导人,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状况不同,导致他们的时代使命和做事风格也有代际差别。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非洲各国独立后的历代领导人分别面临什么挑战,他们又拿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大多生长在殖民时代末期,他们都有出色的口才、如火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在带领民众进行暴力斗争的时候是把好手。但由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国家独立后该搞建设了却并不太好。前面我们提到过,应属非洲殖民地中最早独立的国家加纳,带领加纳独立的领导人是恩克鲁玛。一个国家建立后,重心就应该放在国内建设上,但恩克鲁玛却选择首先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1966年2月,恩克鲁玛突然出现在北京,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准确的说呢,他只是借道中国,因为他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达成协议,要派兵参加越南战争。与此同时在加纳国内,大约有600名士兵接到命令赶往加纳首都。他们有人被告知要前往越南,有人却被告知要去非洲南部帮助黑人兄弟摆脱白人统治。其实加纳是个西非的小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但这并不妨碍恩克鲁玛争当世界领袖,他代表非洲不断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加纳之前被称为黄金海岸,这意味着他本来是有点家底的。但经恩克鲁玛这么一折腾,国家财政就破产了,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就连国家军队也对恩克鲁玛不满,他们认为恩克鲁玛在军费上过于偏袒首都卫戍部队,其他士兵呢,却忍受着贫穷,如今又要把他们丢到海外战场。士兵们觉得与其忍受恩克鲁玛各种乱指挥不如在首都发动一场军事政变,加纳历史上第一起军事政变就这样发生了。

事实上,参加政变的不仅有加纳军人,背后呢,还有前宗主国英国人。英国人早就撤离非洲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刷存在感呢?因为恩克鲁玛不断煽动其他非洲国家造宗主国的反。英国讨厌他,很多国家也不一定受得了。你想发展经济的确要自立自强,但是长期被殖民的非洲国家贸然切断和欧洲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本钱。所以,在北京的恩克鲁玛头一天还是总统,第二天就变成了流亡者。他突然变得无家可归,去越南的任务当然也就不存在了。最让他难受的不是英国人,也不是国内的反叛军人,而是加纳人民的反应,因为民众听说恩克鲁玛下台后,不仅没有伤心和愤怒,反而自发的庆祝起来。恩克鲁玛带领他们摆脱殖民统治,为什么民众对恩克鲁玛没有丝毫的留恋呢?恩克鲁玛不仅对外事务没有处理好,国内问题也是一团糟。恩克鲁玛通过政府指导经济发展,建立了大型国有企业。但带来了严重的腐败,民众怨声载道。另外,加纳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可可,种植可可的农民是比较富裕的阶层,恩克鲁玛就对他们赋以重税。所以民众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推翻恩克鲁玛,就可以回归以往的好日子。但现实是加纳的道路并没有因为恩克鲁玛的离去而变得平坦。

加纳的故事我们一会儿还会继续讲。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由于经历了从殖民走向独立的过程,他们认为非洲必须要齐心协力,发出共同的声音才能对付世界上的强权。除了刚才提到的恩克鲁玛,最有名的还是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他提出非洲国家要联合起来,石油出口国也要联合起来,伊斯兰世界同样要联合起来。利比亚有大量的石油,卡扎菲就拿着石油换来的钞票践行自己的理想,比如支持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还有支持非洲的多个反政府武装等等。可是非洲大部分国家过于贫穷弱小,最多能替卡扎菲喊两嗓子,遇到大事儿根本帮不上忙。卡扎菲撒出去的钞票换回来的成果及其有限。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像是梦想家,他们心怀非洲甚至世界,而自己国家却动乱不断。接下来的第二代领导人就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个国家带来秩序。不过,第二代领导人成长于暴力革命中大多是军人出身,而且是靠武力夺权上台的,国家会在他们的手中迎来机遇吗?我们接着讲前面提到的加纳的故事。恩克鲁玛倒台后,加纳并没有因此结束混乱。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加纳经历了两次军政府时期和两次共和国时期,七位总统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匆匆过场。只是在1979年,就有三位总统被枪毙。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国家东非的乌干达。1971年,乌干达的陆军参谋长伊迪阿明发动了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来介绍一下这位参谋长。阿明曾经在英国殖民军队中工作,他身高一米九三,体重112公斤,强壮如牛。凭借这一点,他从军生涯相对顺利,一路做到了陆军参谋长,后来在英国人的暗中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自封为总统,力大如牛的阿明当兵是把好手,但治理国家实在是一窍不通。他认为国家经济糟糕一定是由于外部力量的破坏。乌干达有一个庞大的以印度人为主的亚裔群体,阿明就不断的宣传是他们窃取了属于黑人的财富,限定这些印度人在三个月内离开乌干达。结果是乌干达不仅失去了资本,还失去了专业技能和管理技术。接下来,阿明又把矛头对准了白人。乌干达建国后,作为英联邦大家庭的成员,与英国保持着联系,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阿明就多次呼吁他要取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英联邦的元首。由于他之前曾经在苏格兰军队服役,他甚至称自己是苏格兰王,经他这么一折腾,英国干脆在1977年与乌干达断交了。阿明也没紧张,他立刻宣称自己打败了大英帝国,是大英帝国的征服者。中国古代的王朝统治者喜欢给前任皇帝上尊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全称是开天行到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没听懂没关系,你只要知道皇帝爱慕虚名就可以了。这可不是中国人的毛病,放在全世界都这样。阿明给自己上了尊,好,更带劲儿翻译过来大致是尊贵的终身总统,阿明博士、伊迪阿明大大阁下,胜利十字勋章、杰出服务勋章、军功十字章获得者,全球走兽和全海洋鱼类的主宰,非洲特别是乌干达的大英帝国征服者。近70个汉字,朱元璋比阿明阁下差远了。顺便说一下,阿明的尊号中有个词叫大大在乌干达。大大是对男人的一种尊称,听起来阿明像是个滑稽的演员,但无知的人掌握权欲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乌干达的经济被搞崩溃后,阿明获得了来自利比亚卡扎菲的援助,另外还有苏联民主德国的援助,但他把这些钱都装入了自己的腰包,民众自然很不满意,阿明就开始镇压民众。国内受害者数以10万计,据说由于来不及挖坑埋死人,士兵就直接把尸体抛入尼罗河喂鳄鱼。由于尸体太多,堵塞了引水到水电站,多次停止发电。非洲的领导人中有这样一个现象,那些最独裁的人往往出自第二代,第一代的领袖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没有意识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性。第二代领导人之所以上台,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但第二代领导人缺乏必要的教育。有的甚至是文盲,因此建立起一个个奇形怪状的政权。也正因为第二代领导人的折腾,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稳定和发展有多么重要。非洲各国的第三代领导人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对于非洲问题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非洲正是在这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艰难地度过了独立初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你可能看过一部电影叫《卢旺达大饭店》,故事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卢旺达就在我们刚才提到的乌干达的西南部。欧洲人到来之前,卢旺达有两个分界不是特别明显的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他们有共同的来源,血缘相近,只是社会地位不同。胡图族是牧牛人,而图西族是牛的拥护者。也就是说,图西族的地位要高于胡图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德国人到来之后呢,这种种族界限就加深了。当时德国在国内区分优劣人种,便在海外也推行这套理论。后来德国将卢旺达交给了比利时,比利时人更是强化了这方面的灌输,分化了两个族群的关系。胡图族和图西族因此在错误理论和政治阴谋的引导下走向了不归路。1994年4月,种族屠杀在卢旺达爆发。100天内,卢旺达700多万人中大约有50万到100万人被杀害。结束卢旺达屠杀的领导人是卡加梅。虽然屠杀结束,但社会问题才刚刚出现。中国传统讲恶有恶报,杀人者偿命。当一个民族都变成了罪犯,又该怎么追究呢?卡加梅是图西族人,但他成立临时政府的时候,邀请了许多具有中立色彩的胡图族政治家,象征最高权力的总统就是由胡图族人担任,卡加梅也只是担任了副总统职位儿。18名部长中,胡图族人更是占据了2/3。

为了尽快弥合分歧避免复仇发生,卡加梅接下来做了三件事儿。第一,将人们身份证上的民族信息拿掉以后,没有胡图族、图西族之分,大家都是卢旺达人,第二,加速对罪犯的审判速度,不让规模庞大的罪犯等死。由于正规法官不足,卢旺达发明了一种草根法庭。国家从民众中选取一批德高望重的人,简单培训后请他们在田间地头组织审判。杀人者大多都得到了轻判,而民众也在围观中回忆了当年荒唐的一幕,这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2012年草根法庭关闭。十多年间,12000多个草根法庭处理了120多万宗案件。虽然它的出现带有很大的争议性,但大部分人充满感激,因为卢旺达最黑暗的一页终于翻篇了。卡加梅还做了第三件事,要想黑暗不再来临,要让民众有工作、有奔头,都过上好日子。但卢旺达面积小,又不靠海,资源缺乏,人口密度高,两个族群之前的矛盾,说到底就是在争夺资源。那卡加梅这时应该怎么办呢?卡加梅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大力发展非洲的信息服务业。依靠高科技产业从非洲突围,说得容易卢旺达基础薄弱,高科技产业从何谈起呢?好在,在历次逃亡中,许多卢旺达人就像当初的犹太人一样跑得全世界都是,有的人在外已经有了积累,在卡加梅的盛情邀请下,他们纷纷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搞起了基础建设。基建以外,还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了传统的咖啡种植加工业。卢旺达的咖啡质量本来就不错,加上全世界对种族屠杀悲剧的同情,让卢旺达的咖啡畅销世界。除了吸引逃亡者归来,卡加梅还放弃了各种条条框框,欢迎一切资本进入国内。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卡加梅还宣称,只要能快速发展,不妨学一学中国的经验,以卡加梅为代表的非洲第三代领导人是最务实的。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就不是图什么都去做,而是把目光投在了发展问题上。因为只有经济好了,人们才会对国家产生足够的向心力,国家才不会分崩离析,只有到那时,其他的社会问题才有讨论的基础。

到现在,非洲的冲突还是时有发生,但不管是频度还是烈度都已经呈下降趋势。从这个角度看,非洲已经逐渐熬过了独立之后的余震期,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发展期。发展这个词已经代替混乱成为非洲当今的关键词。中国的手机、电器、工业品以及遍及非洲市场,在土耳其、摩洛哥、印度和中东的一些国家,甚至是中国,都能看到大批非洲商人在做生意。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加工业,而肯尼亚、尼日利亚则以商业立国,卢旺达这样的国家甚至想在高科技上做文章,抢占非洲的信息高地。如果要从世界经济的梯度转移来考虑,非洲仍然处于最底层。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在逐渐转移的,首先得到发展的是日本。当日本发展已成定局,世界经济的梯度随即又转向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而中国大陆作为下一个梯度,接力了最近20多年的世界经济增长。接下来,印度也进入了这一梯度,与东南亚一起开始接纳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产能。非洲国家由于自身基础有限,还暂时无法与印度竞争。或许到20多年后,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会更加显现。从这个角度说,非洲拥有世界的未来。

至此,这本书就解读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

每天解读一本书‖《穿越非洲两百年》一部有温度的现代非洲史

标签: 非洲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