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 科幻经典解读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17 0

美丽新世界 | 科幻经典解读

科幻经典解读栏目,是一个旨在向科幻入门读者提供帮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读者讲解历史上的科幻经典小说的解说性栏目。

我们精选了世界科幻史上最为经典的数十部小说,每期一部,让读者们在大约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快速了解到这部科幻经典的内容和特色。通过这个栏目,读者们可以了解到科幻史的演变发展,各种科幻想象的类型和源头,为自己的将来的科幻阅读提供指导。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比起《1984》,这个世界更温柔,也更恶毒”

作者 | 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关键词 | 反乌托邦

首版 | 1932

故事发生于公元2540年(书中的福特632年)。

在彼时的“福帝社会”中,全人类的等级高下在出生之际就因试管培植等一系列技术操纵决定,终其一生都只需扮演由技术决定好的角色即可。

这个社会空前和平、卫生、稳定,而代价则是消灭了文学、艺术与历史,变得极端空虚无聊。唯一例外的是一小群印第安人——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生活,但代价则是被电网隔离在“野蛮人保留地”这块与世隔绝的山区里。

因丑陋矮小而备受歧视的生物学家伯纳德一心要出人头地。

他从野蛮人保留地中发现了曾误陷其中并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琳达,并将她和她的儿子“野蛮人”约翰一同带回了福帝社会,想凭借这一发现翻身。

在自由环境中成长的约翰游历并体验福帝社会之后,终究无法适应它的愚蠢和虚伪,挺身而出痛斥福帝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穆斯塔法·蒙德。

最终伯纳德遭到贬谪,而约翰则被允许自寻与世隔绝之地按自己意愿生活。但他终究因为对人类的未来感到绝望,选择了悬梁自尽。

解读

1、另一种敌托邦:娱乐即正义

《美丽新世界》这个标题已经足够讽刺了。因为小说的开头便是一副怪异而恐怖的景观:(人类)孵化中心主管带领一群学生参观造人工厂——人类正是在这地方被生产出来的。在胚胎中注射药物以制造智力与体力低下的低等人、以电击来使得婴儿生成条件反射等等,这些暴行并没有被藏在保护伞公司之类鬼鬼祟祟的地方,反而被毫不避讳地展示出来,就好像暴行却反倒成为了这个新世界之“美丽”的脚注一样。

然而,电击婴儿已经是小说中最暴力的场景了。离开工厂之后,暴力便几乎戛然而止(倘若不把野蛮人苦修式的自我鞭挞计算在内)。福帝社会(人们将曾经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圣人)之中充斥着极端的无聊。生下来便是高等人的α族们工作很少且极清闲,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着怎么娱乐和做爱(而且从不为开销发愁),剩下的则要靠服食唆麻——一种毒品——来消磨。小说几乎没怎么描写唆麻的副作用,这使得它看起来完全是一种无害的灵丹妙药。他们不仅自己吃,也在像戒酒互助会这样的小群体中一起吃。用今天广为人知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活在一个“奶头乐”的世界里。

不过,这个社会要想平稳运作,总要有人干些不体面的工作——比如打扫电磁高尔夫球场。好在这些工作有足够多的低等人δ去做。这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因为首先,这些人同样也能享受到假期和唆麻,只是量上少了一些而已;其次,因为他们智力相对低下,他们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这其中有什么不公;最后,就算意识到了,他们也没有任何与α们对抗的力量。

在这里,你很容易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娱乐,不去找麻烦即可。这是一个稳定高于一切的世界,一个被幼稚化了的世界,更是一个被终结了的世界。它比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要彻底和决绝,因为这里就连科学都停止了。人种选育技术就是科学的末路,也是历史的末路。

2、疾病的隐喻:“自由”即野蛮

在《美丽新世界》之后,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了他更广为人知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它看上去像是《美丽新世界》的进化版,但事实恰好相反。

姑且按照人们惯常理解的说法——奥威尔借这部小说抨击了苏联的集权制度——来说好了,历史已经展示了它的结局。“老大哥”的策略太过简单粗暴,毫不优雅。它唯一做到的就是在社会中埋下了太多对抗与冲突的因子,最终自掘坟墓。

匈牙利作家米克洛什·哈拉兹蒂用《天鹅绒监狱》证明了,当“老大哥”学会温柔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危险。这正是七十年代的东欧所发生的事:极权政体学会了该放手的地方就要适当放手,而作家们学会了怎么和极权相处——他们学会了自我规训,并且可以因此而过得很快活。所以不可思议的一点是,创作于1931年的《美丽新世界》居然先一步预见了“老大哥”更为成熟的形态。

要想真正地理解这一点,必须回溯书中的一个重要设定。那就是“保留地”——一个类似于米歇尔·福柯笔下“愚人船”的空间,将从福帝社会中驱逐出去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保留起来。在那里住着完全按照自己的习俗自由生活的印第安人们。人们有权以观光旅游的形式去欣赏他们的肮脏与野蛮,只要向当局提交一份申请就可以。

这并无任何不稳妥之处。我们在琳达身上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自从她失足摔下山谷被印第安人拯救后,在保留地里过了多少年的自由生活?但她始终心心念念的,却还是福帝社会中的香水和唆麻,以及那首愚蠢的卫生歌谣。她最终回到福帝社会并死在那里,唯一的效果就是让人们愈发坚信,自己的生活是无比完美的。

这块小小的自由乐园对于福帝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影子,作用在于让人们误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里,就好像桃花源只有被放置在什么东西之内才有价值一样——只不过内与外在这里被颠倒了。

但同时,保留地也是病菌的隔离区:当琳达在这里生活时,她无时无刻不感到痛苦,因为她感觉自己正在被无孔不入的细菌包围着。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但别忘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它们首尾相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把人锁死在里面。

3、最后的对话:自由的代价

在合格的敌托邦小说中,必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制度的闭环;相应的,也必然会有人站出来试图打破这种闭环。这就是琳达在保留地中生下的儿子,“野蛮人”约翰的任务。我们省略中间的细枝末节,直接跳到结局吧:就像两个决斗者在开枪前最后的寒暄一样,约翰和现任福帝穆斯塔法·蒙德进行了一次和平的最终对话。

然而,即使这是场完全平等的对话(并没有朝脸上扔老鼠),约翰也还是彻底失败了。他从一本破烂的莎士比亚中看到了某种可能被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便挺身而出对抗福帝,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蒙德的观点是功利主义的,它简单而切实有效。因为福帝社会的政治设计确实消灭了战争、动乱与疾病,为人类带来了永世的和平,这使得在论辩过程中,约翰的观点反而显得苍白无力。

总之,胜利者看似大方地放走了约翰,让他另选了一处荒无人烟之地去实践自己的自由。然而,正如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与世隔绝的“自由”并不算是自由。所以约翰别无选择,只有自我了断。如果说《1984》中的温斯顿是一名高尚的殉道者,那么约翰不是。他卑微地选择了上吊自杀,恰好证明,他所珍视的东西一钱不值。

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学到该如何警惕欺骗、如何重视科学伦理,或者如何珍惜自我意志;但这个酸楚而无奈的结局才是这部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听了蒙德的话,你才理应感到疑惑:如果你是约翰,你会做什么选择?你会给自由开出什么价位?又要用什么理由去说服自己,自由是更好的选择?你又该如何捍卫你得到的自由?如果你是这个世界绝对的统治者,你又要给你的人民什么?

苏格拉底有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我看来,没有经过反思的自由同样也一钱不值。这就是《美丽新世界》经久不衰的原因: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敌托邦世界是如何将人彻底扭曲的,但它并没有在这里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金句赏析

他们要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当然就必须要有某种全局意识。然而,他们要是想成为这个社会里快乐本分的一员,还是知道得越少越好。尽人皆知,细节造就美德和幸福,知晓全局则是造成恶德败行必需的智力条件。社会的脊梁不是哲学家,而是细木工和集邮者。

当炭疽炸弹在你周围爆炸的时候,真理或者美或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正是那时开始对科学限制,也就是九年战争之后。只要为了安宁的生活,那时人们甚至准备过苦日子。自那以后我们就开始控制了。当然对真理来说,这样做不是很好,但是对于幸福来说却是十分好。一个人不能不劳而获,获得幸福就要付出代价。

“可是我不想要舒适。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诗歌,我想要真实的危险,我想要自由,我想要善良,我想要罪恶。”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不开心的权利。”

“那么很对。我就是要求不开心的权利。”

延伸思考

如果你是一个小说中的α族,你会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去选择虚无缥缈的自由吗?

标签: 匈牙利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