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众论]《一九四二》撕开历史给大家看(转载)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95 0

  昨日,被观众认为中国最会讲故事的导演之一冯小刚携作家、编剧刘震云出席上海电影节产业论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将电影《一九四二》的创作初衷、过程、意义娓娓道来。在随后的发布会中,影片曝光了前导预告片及海报。

  冯导在圈内一直有一个绰号叫做“小钢炮”,指的就是他特别喜欢敞开火力炮轰。在昨天上午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产业论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上,冯小刚又不负众望地怒了,在以自己新片《一九四二》为例探讨关于“如何寻找好故事”的选题时,冯小刚就有些尖锐地提到目前很多影视剧编剧都在做“化学勾兑”的剧本,将投资方喜欢的明星和元素凑在一起,“就像是在如今造假盛行,假奶粉假足球假票房还有盗版的影响下,才会有这样的化学勾兑剧本。不是我们讲不讲故事给全世界的问题,而是世界有没有兴趣听我们讲故事。”

  看起来冯导是真怒了,他接着就说道:“都说冯小刚的作品没有海外市场,但除了功夫片之外,谁都没有海外市场,谁也别笑话谁。我就是讲我的故事,你爱看得懂不与否,随便。好多老外说,看不懂,但那是你不愿意看懂,或者只关心猎奇的部分。”

  “找一个好故事”,是电影导演、电影公司甚至投资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在当下华语电影市场中,资本、观众等硬件配置已经完备,但创意内容却相对滞后。冯小刚坦言,故事是每个导演都头疼的问题,“改编小说是途径之一,但更多要从生活中来。”他以当年拍摄《手机》为例,“当时本来是想改编另外一个故事,但大家商量剧本时,每个人都出去偷偷摸摸地打手机,刘震云就说,咱就写手机吧。手机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中藏着很多秘密,包含的是人心,手机就成了手雷。”刘震云表示,寻找好故事确实是个很焦虑的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我觉得有比寻找故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见识。有见识的人能看到同一件事别人看不到的宽度和深度。中国不缺人不缺钱,缺少见识。”

  这次《一九四二》的剧本改编并不简单,冯小刚介绍,“刘震云的原著是调查体的小说,它罗列了很多数字、事件、各方的态度,但没有故事。老刘跟我说,剧本有两类,一类是一群聪明人在宾馆里靠头脑风暴刮出来的,还有一类是在路上走出来的,这是笨人做的事儿,咱们是俩笨人。”于是在剧本改编阶段,冯小刚与刘震云按照小说里涉及的所有省份、县市去走,“去了河南、山西、陕西、重庆,故事一路上不断生长。我们走到河南,一个老太太经历过灾荒,她说那时家里有个亲戚饿倒在路边奄奄一息,有人过来割他的肉,他说我还活着呢,那个人说,你不行了,还是救救我吧。这些不是坐在宾馆的聪明人能想到的。”

  从2003年开始,冯小刚就开始想拍这部电影,但投资巨大难以实现。“为什么这么多年贼心不死?就是它的价值。通过看这个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哪儿来的。我父亲是湖南人,我曾以为我也是湖南人,看完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我是灾民的后代。人,只有知道哪儿来的才知道应该往哪儿走。这个电影逼着大家认识自己,撕开历史给大家看。”

  冯小刚指出,其实他并不认同这次论坛提出的主题。“现在总在强调我们要向世界怎样,但重点是世界有没有兴趣听我们的故事。有时候不是我们讲得不好,是他们不愿意看懂,或者只关心猎奇的部分。有人说我的电影在海外没市场,但除了不需要语言门槛的动作片,谁还在海外有市场?”素有“小钢炮”之称的他再度“发飙”,“我们误认为自己很重要,但你凭什么要别人看你的电影?”所以,他认为不需要刻意迎合国外观众的口味,也不要对中美电影新协定怨声载道,“拍好自己的故事,他们想看的话自然会来看。”

  在随后的发布会上,《一九四二》发布了前导预告片及海报,结尾的一句河南方言旁白,“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家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除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徐帆、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等中国演员之外,两位好莱坞影帝阿德里安·布罗迪和蒂姆·罗宾斯也在预告片中惊鸿一瞥。冯小刚透露,“布罗迪说他看剧本时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他母亲曾经也是难民,13岁时因为饥饿从匈牙利逃亡。罗宾斯说写人性的黑暗并不难,最难的是黑暗中写出希望。” (文章来源:/)

标签: 匈牙利电影介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