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360 0

9月27日,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一品景芝杯”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今年山东省承办的“三大国展”之一,共展出354件作品。本次展览活动内容丰富,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场文化艺术盛宴,活动将持续到10月6日。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一幅幅摄影佳作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不少同行互相交流经验。 记者 张驰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有关于书店的巨幅图片非常震撼。 记者 张驰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印象·逐梦”潍坊老照片展区,摆放的老自行车等物件与作品相得益彰,市民在细细观赏。 记者 张驰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刘磊介绍自己的作品《潘庄村》。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幕

茹遂初(右二)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展览探访

两位耄耋老人的作品引起市民共鸣

开幕式结束后,摄影爱好者们纷纷走进展厅欣赏作品。在国展楼一层展区的一角,组委会致敬作品——张甸先生的《我的家》和魏德忠先生的《红旗渠》,备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作品《红旗渠》中的凿石头、渡槽、独轮车、土地宣传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镜头,形象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场景,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共鸣。

红旗渠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林州市。1960年春,当时的林县干旱缺水,山村贫穷落后,为改变现状,当地政府提出修建红旗渠。那一年,26岁的魏德忠是《河南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他跟随红旗渠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拍照和记录。十年间,他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用镜头定格了建设者许多难忘的瞬间,记录了他们勇于吃苦耐劳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今,在红旗渠水和红旗渠精神的滋润下,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兴城市已经巍然屹立在红旗渠畔。

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上,85岁的魏德忠把《红旗渠》专题作品展现出来,让人从画面中不仅能感受到视觉意像,更能感受其中的时代精神。

张甸的作品《我的家人》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良好氛围。今年90岁的张甸曾是《东北画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年轻时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家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他只能在业余时间为家里人多拍些照片,将家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记录下来,装成相册,供家人闲暇时翻看,为他们的平凡生活增添几分乐趣。

“虽然他拍摄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反映的却是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亲人的笑脸都装进镜头,展现了老百姓幸福美满的生活。”正在参观的市民赵先生向两位从事摄影创作超过60年的耄耋老人表达敬意。

《“旧影像”姊妹70年》反映家国情怀

在“大国小家”70年主题展区,17位摄影师带来了210幅作品,将镜头对准平凡的中国人和中国家庭,讲述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共同奋斗、发展的故事,反映中国人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朴素的家国情怀,反映出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走向复兴富强的光辉历程。

在展区一角,作者方杰正在向市民介绍他的作品。此次展览,方杰带来了8组新旧对比照片,深受市民喜爱。作品中,方杰的母亲、姨妈、舅舅们都站在同一个地方,摆着同样的动作,这些“旧址新颜”的照片再现了长辈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时光的家庭影像。黑白照片上的亲人们年轻貌美、血气方刚,而彩色照片上的亲人们满头白发、慈祥可亲,两种风格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叹岁月变迁。

“长辈们的家庭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同时期,直观反映着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长辈们年轻时的学习工作状态以及对文化生活的追求。70年光阴似箭,老照片里我的母亲、姨妈、舅舅们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八九十岁的他们仍热衷于琴棋书画,生活充满乐趣。”方杰说。

60岁的方杰来自温州,母亲姊妹7个,目前居住在浙江、河南等地,难得团聚。2017年春天,老人们从世界各地赶回温州团聚,十分开心,大家一起到鳌江老家寻访当年的老房子。方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特意为长辈们重拍了20张还原老照片的新照片。

“多年前,我曾翻阅母亲的老相册就发现了这些老照片,当时就有在长辈们的有生之年重拍老照片的想法,但苦于长辈们一直聚不齐全,这事就搁置了下来,一直到2017年春天才完成这个愿望。”方杰说,长辈们看到新旧对比的照片都很开心,为了纪念这些跨越70年的张张新旧合影,命名为《“旧影像”姊妹70年》。

19件作品入选“长期关注单元”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上,纪录类首次增设“长期关注单元”,摄影师可以用20-30幅长期关注某一题材的作品,讲述70年来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影像故事。这一单元除了要求作品至少要跨越3个年度外,对拍摄时间没有限制,目的是寻找那些将镜头长期聚焦在某一地域、某一行业、某一人群的摄影师,深入发掘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富矿,用独特视角讲述个体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长期关注单元”共有19件作品入选,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每组作品关注的主题不同,但对象集中在一个群体、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老师刘磊的摄影作品《潘庄村》唤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潘庄村是泰安肥城市的一座普通村落,农耕文化深深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而如今在中国乡村快速城镇化时代背景下,潘庄村不断发生着改变。

刘磊告诉记者,潘庄村是自己的老家,他从小在村里长大,从2005年开始用镜头记录村里的发展,去年通过中国文联文学艺术基金的扶持,他到了全国各地追寻、拍摄走出村子的潘庄人。这一次国展,他挑选了29幅表现潘庄村在城镇化时代背景下裂变的发展状态,希望通过这组照片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乡村的变化,关心和帮助中国乡村发展。

知名军旅题材作品震撼人心

国展楼二楼,两张军旅题材作品《特殊的军礼》《逆火重生》前聚集了不少观众,画面内容因为媒体的报道而被广为知晓。

《特殊的军礼》记录的是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90后”战士杜富国双眼蒙着纱布,举起残缺断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作者张永进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在2018年10月11日执行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则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照片中的他军容严整,举起残臂庄严敬礼的画面定格在了人们心中。

另一件特殊的作品《逆火重生》是作者贾代腾飞于2018年春节前夕,为随州的方志英一家拍摄的一张特殊的全家福。2015年8月12日,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24岁的消防战士庞题在抢险时英勇牺牲,其母方志英历经四次试管婴儿尝试,终于在48岁时诞下一对龙凤胎。这张全家福上,方志英夫妻俩怀抱着新生儿女,儿子庞题曾穿过的消防队服挂在衣架上立在一边。

“这两件作品太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了。”家住高新区银枫小区的曾先生说,他之前从电视上看到过这两幅作品,也了解背后的故事,当如此近距离观看还是深受震撼,“它让我静下心来,仿佛在和我说话,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潍坊老照片勾起市民的记忆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上,由“新中国·新潍坊”摄影展、“印象·逐梦”潍坊老照片展、城市与建筑主题展、潍坊“三个模式”新实践展4个展览组成的潍坊主题展,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70年来潍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印象·逐梦”潍坊老照片展区,1979年的白浪河边、1951年迎接志愿军归国代表团、1956年昌潍运动会、1977年市吕剧团在人民剧院演出……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了潍坊市容市貌、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等不同时代的精彩瞬间、暖人故事,呈现潍坊建市以来的时代变迁、人文风貌。

老照片勾起了很多老潍坊人尘封的记忆,来自潍城区翠竹园小区的陈先生指着黑白照片中的白浪河大桥跟身边的朋友介绍着。“以前桥底下可热闹了,河边还有大集,卖大力丸、耍杂技的,小时候最喜欢到这里玩。”陈先生说,潍坊的发展日新月异,关于老潍县的记忆只能从一张张老照片中来寻找了。

在潍坊“三个模式”新实践展区,近200幅优秀摄影作品聚焦“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发展演进,以及在新时期的探索创新与实践,用新老图片的对比更加直观地展示潍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

展览设三大主题板块,将持续到10月6日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于9月27日至10月6日举行,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设置“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潍坊国际摄影周主题展”“魅力潍坊主题展”三大主题板块和相关系列活动。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共推出逾万幅佳作,在全国摄影人的心目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今年山东省承办的“三大国展”之一,自今年4月征稿启事发布以来,得到了全国摄影人的热烈响应,至7月15日截稿,共收到22629位摄影人投送的作品88181件(247445幅),来稿人数和作品数量创历史新高。经过评选,最终354件作品入选本届展览。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主题板块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深刻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潍坊的生动体现,展示潍坊新形象,提升潍坊影响力,推动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主题展包括国际、国内、潍坊3个主题展、11个分项展、1300多幅优秀摄影作品。其中,国际主题展包括世界摄影大师作品展、微光——美国摄影师肖恩·海因里希斯海洋环保主题摄影展;国内主题展包括大国小家——影像回忆平凡人的故事、百姓·年代——茹遂初纪实摄影展、互联人生、毕业季主题展、阅读改变人生主题展等5个展览;潍坊主题展包括“新中国·新潍坊”摄影展、“印象·逐梦”潍坊老照片展、城市与建筑主题展、潍坊“三个模式”新实践展4个展览。

人物专访

60多幅经典作品

聚焦基层普通人群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邀请到了不少摄影名家,作为国内主题展的重头戏,“百姓·年代——茹遂初纪实摄影展”尤为受关注。本次在潍坊摄影周举办个人展,集中展出茹遂初从业近70年来的60多幅经典代表作品。

茹遂初,1932年生于南京,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分社、西北军政委员会新闻局摄影记者,西北画报社记者组组长,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茹遂初主要从事专题摄影报道,足迹遍布各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民族、历史、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数十幅作品在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中获奖,大量摄影作品分别编入百余本大中型画册,主持和参与编辑大、中型画册十余种。作品《引水上山》1959年获匈牙利第三届国际摄影金质奖章,《秋色》1981年获第六届亚太区摄影竞赛亚洲文化中心奖。

作为从事摄影创作近70年的老摄影家,茹遂初从未正式举办过个展,也没有出过画册。本次在潍坊摄影周举办个人展,集中展出60多幅经典代表作品。9月27日一早,茹遂初就来到展览现场,耐心地询问参观者的观后感受,与他们亲切交流。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1957年新疆和田小学学生上算术课、1959年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族儿童、到2011年北京不畏严寒的冬泳爱好者、2013年浙江宁波的小小摄影师,茹遂初的作品跨越时间年代长、聚焦基层普通人群,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客观记录了那时那刻发生的故事。

发挥摄影纪实功能

摄影人为时代“写真”

茹遂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是自1949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的,不过从业前两年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从1951年至2013年时间跨度内的作品。

“我是一个摄影记者,不是一个摄影家,我长时间从事基层和边远地区的采访,通过图片就能看出来。”茹遂初说,展览的主题从百姓层面展示了几十年间生活的变化。如今自己86岁了,身体已经不允许全国各地跑,现在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老照片的整理和数字化上。

如今,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作为老一辈摄影人,茹遂初对于他们摄影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呢?他说,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从中享受愉悦即可,不用局限于题材和方法;对于想在摄影行业有所作为和成就的人来说,对于拍什么、如何去拍、如何发挥摄影的功能都要考虑。

“对于摄影来说,我认为摄影最大的功能是纪实。”茹遂初说,从他个人来讲,并不排斥其他门类的摄影,自己要特别强调纪实摄影,希望摄影人从不同角度为时代“写真”。

记者 刘燕 周晓晴

标签: 匈牙利电影观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