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54 0

“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日前,一条名为“新冠肺炎与种族歧视”的视频从海外社交网站火回国内网站:3名“中国年轻人”进入布鲁塞尔地铁车厢时,两名白人妇女开始指责他们带来“新冠病毒”,要求他们立即下车。就在此时,周围乘客纷纷站出来,谴责和阻止这两名妇女。

事实上,视频是由比利时社会实验栏目“你会反应吗?”(Would you react?)制作的一期情景实拍节目,3名“中国年轻人”和两名白人妇女是在表演,摄像机隐藏在四周,乘客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社会实验”。

这样的“社会实验”类节目多年前就已出现。尽管许多节目和视频中,不知情的被实验者表达出人性的善意与温暖,但对此类“社会实验”的质疑声却从未停止。

“新冠肺炎与种族歧视”视频截图

“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狼来了?

这段视频在比利时不同的地铁车厢先后进行了4次,其中后两次中国年轻人戴了口罩。从视频展现的情景来看,几乎所有乘客都对中国年轻人表达了支持。一位男乘客拦在两名白人女演员面前,警告她们“无权指责和驱赶中国人”,还有乘客安慰3名中国年轻人,一位白人老先生甚至自称“我也是中国人”表达支持。

“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到温暖。”市民刘敏认为,视频中的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的真实反应,展现了人性的温暖,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向善的引导。该节目制作人、比利时“网红”乔纳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种发自内心的表现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

百度可以搜索出大量此类视频

“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在网上搜索可以找到很多这类被称为“社会实验”的节目,例如在“盲人”手上的现金撒落一地、男女演员当街表演“家暴”、演员扮演的“流浪汉”被赶出餐厅……节目制作者会事先设计矛盾,矛盾一方往往是迫切需要救助的人。

“看多了这类所谓的‘社会实验’,几乎都在消费弱势群体,同时也消费普通人。”市民杨寅很担心这类节目的“狼来了”效应:“我相信这些出现在节目中的不知情素人,善意是发自内心的,但一再被消费,会不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下一次他们再看到类似需要帮助的人,会不会产生‘又是一次陷阱’或者‘反正会有很多人帮他’的念头?”有网友更直言,这样假设矛盾的方式就是“狼来了”。

谁有资格审视人性?

2016年的英国节目《达伦·布朗:就范》(Derren Brown: The Push)设置了一种更极端的实验场景。这档豆瓣评分8.0的节目在简介里这样写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位普通人被置于一个令人紧张不安的预先设定的情境之中。同他打交道的其实都是演员,而这位普通人最后将不得不被迫做出是否该将一位百万富翁从高处推下致死的决定。”节目中4名普通人,只有1人最后坚持没有“杀人”。

《达伦·布朗:就范》中唯一拒绝杀人的实验对象(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有豆瓣网友怒打了一星:“只能说这种实验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些看过节目的观众直言,这类以测试“人性”为题的节目,对在不知情中进入节目并被偷拍的实验对象不公平,而且通过环境施压和步步诱导导致的极端结果,也会对实验对象带来心理创伤:“科学实验是要通过伦理审查的,这类节目所谓的‘实验’有吗?”

在知乎上一道如何看待社会实验类视频节目的问题中,11个回答中仅有两个表达了正面观感。让不少网友愤慨的是,这类节目的制作者和观众不自觉地扮演起“道德裁判”的角色,以“上帝视角”看待全过程,但“没有人有资格成为别人人性的考官”。知乎网友“星纸”在回答“社会实验”问题时用了“恶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实验“不自觉引导情绪,激化与大部分人生活并无干系的矛盾”,“向所有电脑手机旁的人赋予一种变态的优越感”。

除了流量与煽情,还留下什么?

广东卫视2015年引进同名美国真人秀“What would you do”,打造了号称“全国首档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并播出至今,该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一度打破广东卫视2009年以来常规节目纪录,有人还曾断言此类“社会实验”类节目将取代其他真人秀成为“未来节目的发展趋势”,然而这类节目至今并未出现更进一步发展。

《你会怎么做》中的残疾人由演员扮演(图片来源:《你会怎么做》微博)

“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视频竟是人为导演,“正能量”的社会实验为何屡遭质疑

在一些观众看来,这类“社会实验”除了煽情和道德批判,并不能真正以此来观察社会。“社会实验也是实验,实验需要假设、条件和变量控制,还要随机样本和可重复性。这些视频里,最多拍到几个人,这几个人能代表社会的真实情况吗?就算有大量拍摄的样本,最终剪辑的结果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吗?”化工专业出身的市民蒋波以“社会实验”中最常见的“街头捡钱”为例:“如果有一个被拍摄者是人们眼中的富人,但他当天没带钱又低血糖,于是用钱买了吃的,就能得出‘为富不仁’的结论吗?”在不少观众看来,这类“社会实验”类节目和视频止步于煽情和道德批判,“得出的结果毫无意义。”

正因面对这样的争议,这类节目发展至今也在不断改善。例如比利时这段“中国人因新冠肺炎被歧视”的视频最后,制作人乔纳森请了比利时微生物学家桑德琳进行专业解读。而《你会怎么做》则在国外节目基础上增加了演播室嘉宾点评环节,以确保其“触摸最真实的感动,见证人性的光芒”这一“主旨”。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质疑态度。知乎网友“我的崩坏色彩”说:“用谎言测试一个人,永远会得到谎言。”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新华社

标签: 比利时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