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炜解读《耻》:刻画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236 0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3月10日,“名家讲经典”2019年首场讲座(总第13场)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本部举办。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为听众解读南非作家库切的著名作品《耻》。

程光炜解读《耻》:刻画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程光炜

程光炜从三个方面理解分析了《耻》:首先,人物的“越界”问题,主要涉及诸如性禁忌等社会伦理问题。其次,露茜和戴维父女两人的羞耻心理,二人对待“耻”的定义和态度不尽相同,父亲是一位老派的西方知识分子,女儿则是新南非白人的代表。在二人“耻”的同与不同间,殖民问题、种族冲突等重要问题开始显现。最后,女儿被性侵怀孕之后,戴维提出卖掉开普敦房子让女儿远走荷兰,却被女儿拒绝。程光炜详细阐述了这次拒绝的内在行为逻辑,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提供了帮助。

库切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是一个有着英国血统、说英语的荷兰裔白人。他在2003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也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

关于南非的种族对立,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他的小说跨越了狭隘的民族、种族等障碍与偏见,直抵历史渊源与人类发展的纵深处,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人文观念、殖民主义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种种渊薮。

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认为,库切的数部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

库切的写作力求新意,评论界认为他几乎没有一部作品的写作风格是相似的。他的创作对权威性主导的伦理观持续排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读者远离各种预设性的观念,着力给予长期被忽视的“他者”自己的声音,让“他者”做出自己的选择。

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家与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

首讲曾邀请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做了“《红楼梦》的几个读者”主题讲座,一时间佑圣寺“化身”大观园,脂砚斋与许世友共品《石头记》。其后,施战军、阿来、孟繁华、张清华、陈晓明、李山、刘文飞、张柠、西川、树才、白烨等名家纷纷开坛授课。(文化副刊部编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瑞典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