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73 0

这次我们来读的是刚刚获得金布克文学奖的小说《英国病人》。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每年从全世界用英语写作的小说中评选一部最佳作品。而金布克奖是主办方为了纪念布克奖创办50周年,在2018年特别设立的一项大奖,评选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一部布克奖得奖作品。这项桂冠被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一举摘取。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翁达杰的小说创作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对世界主义题材非常关注,二是语言具有浓厚的诗性气质。翁达杰对世界主义题材的关注,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1943年,翁达杰出生于斯里兰卡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家族血统复杂。翁达杰从小就跟着家庭一路迁徙,少年时代在英国居住,十九岁去加拿大读大学。而翁达杰语言中的诗性主要来自他的诗人身份,翁达杰早年以诗歌创作惊艳文坛,是加拿大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从70年代起,翁达杰开始涉猎小说,并以这本《英国病人》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小说的出版,跨越了语言、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替书中的主人公实现了他们未竟的心愿。在小说中,男主人公艾尔麦西曾说:“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这句话听起来不大好理解,但请你留意这句话,因为在听完完整解读后,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切的领会。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英国病人》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金布克奖的领奖台上,翁达杰说,这部长篇小说的一切都“开始于一位烧伤病人和一位护士的夜间对话”。故事发生在194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幢山区别墅里,别墅里本来驻扎着野战医院,但随着战线的推移,医院离开了这里,只留下烧伤病人和护士。这个烧伤病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大家以为他是英国人,就叫他“英国病人”。后来,别墅里又来了一个被切掉拇指的小偷和一个神秘的印度士兵,四个人因缘际会,组成了“战争受害者”组合。

那么,这四个人身上分别背负着怎样的故事?战争如何摧毁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作者翁达杰并没有像普通作家那样,按时间顺序把每个人的故事讲一遍,而是抛出一个又一个碎片式的线索,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写法非常高级,因为如果你能把散落在不同章节的信息拼凑起来、解开谜题,不仅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好故事,还能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智力快感。比如,我们前面提到故事发生在1945年,其实这个时间信息作者并没有明确给出,小说开始十多页后,作者才偶然提到:那些家具因为被淋湿,没有在1945年4月撤兵时的大火里受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也努力尝试保持原书风格,一点点把这个复杂的故事拼起来。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小说刚开始,我们还没来得及知道英国病人和护士的名字,别墅就闯入了一个不速之客,小偷卡拉瓦乔。他在战时因为一技之长被招募,从事某种有情报局背景的秘密行动。他的出现,一下子带来了好几条重要信息。比如,我们终于知道了护士的名字,她叫安娜,是个加拿大人,小的时候认识卡拉瓦乔。再比如,卡拉瓦乔发现躺在床上的那位英国病人非常可疑。他知道有一个考古学家,帮助德军间谍穿越沙漠进入开罗,那个人跟烧伤病人一样,地理知识丰富得不可思议,熟知历史和各种语言。小说就这样慢慢展开,变得越来越丰富。烧伤病人神志不清的零碎回忆,卡拉瓦乔注射麻醉剂后有点过敏的思绪……从这些最微弱的信息开始,如同水滴落到纸上浸润、渗透、蔓延开来,整个故事图景逐渐呈现,越来越清晰。

英国病人的身份一点点被揭开——原来他是艾尔麦西伯爵,一个匈牙利人,在以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赫赫有名,算得上沙漠考古学界的大人物。他和他的同伴们在撒哈拉沙漠最荒凉的东部探险,时间长达十年,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扎苏拉绿洲。有一天,他们的考古小团队中加入了一对刚从牛津毕业的年轻夫妻,克利夫顿和凯瑟琳。克利夫顿有一架双人座飞机,这是他们俩能加入小团体的主要原因,有了飞机,团队就有机会去考察沙漠中遥远的地区。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过了好久,艾尔麦西才发现自己和凯瑟琳相爱了。他们俩发现彼此相爱的整个过程,作者写得十分动人。起初,艾尔麦西注意到凯瑟琳有一种不可征服的表情,“看上去像是轻蔑”,而凯瑟琳则梦见艾尔麦西正在伤害自己。他们谁也说不清是谁先诱惑了谁,只记得当时自己甚至都有点憎恨对方。后来,凯瑟琳来向艾尔麦西借书,借他那本总是带在身边的《历史》,这本书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伟大著作,记载了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在西方,这本书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艾尔麦西和凯瑟琳在开罗一条卖鹦鹉的街道上见面,站在鸟儿们中间,凯瑟琳说:“如果我把我的生命给你,你会扔掉的。对不对?”

前面我们讲到的这些场景和话语,分散在不同章节和段落中,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的时间标记,读者很难捋出一条时间线索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作者不主动提供标志性的符号,故事的叙述视角也不断变动,读者分不清是谁在讲述。是烧伤病人艾尔麦西在半昏迷状态中的呓语?是卡拉瓦乔对艾尔麦西的询问记录?或者,是女护士安娜无数天聆听累积而成的印象?它们是模糊不清的记忆和感受,悬浮在凌乱的时间线上,但它们又异常清晰,因为翁达杰以一个天才诗人的笔触,简单而精准地勾勒那些场景和对话,让它们在混沌中凸显出来。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凯瑟琳是一个容易受文字感染的女人,她甚至会被自己朗诵的诗歌感动,会受到自己朗读的《历史》这本书的片段的暗示和驱动,会为艾尔麦西写在书页边上的句子动心。艾尔麦西却本能地抗拒语言的魅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他们俩整个情感发展过程中,所有至关重要的“台词”都是由凯瑟琳说出口的。比如,她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对艾尔麦西说:“我要你吃了我。”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掀起了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句子正是每个作家都梦寐以求的,而翁达杰在小说中似乎随意抛洒着这样的句子。

艾尔麦西和凯瑟琳后来决定分手,不再相见,表面上是因为这样的偷情不符合伦理,让他们总是陷入自责,但艾尔麦西自己也说过,他们俩都是不受伦理约束的人。他们俩决定分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凯瑟琳,她害怕自己的丈夫。为什么是害怕?作者又一次把重要信息悄悄地塞给了读者。原来,凯瑟琳的丈夫克利夫顿是情报局的人,而且在那个考古小团队中,早就有一个隐瞒身份的情报局特工。情报局关注这个沙漠冒险队确实合情合理,因为当时世界大战即将爆发,那片无人知晓的沙漠即将成为两军对垒的战场,从前只有艾尔麦西和他那几个朋友关心的沙漠地理知识,现在成了国家利益攸关的信息。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小偷卡拉瓦乔也是情报局的人,他告诉艾尔麦西,其实情报局早就知道他和凯瑟琳的私下恋情。终于,凯瑟琳的丈夫克利夫顿也发现了这段恋情,他不堪打击,决定策划一起让三个人同归于尽的事故。他驾驶飞机,带着凯瑟琳,在降落时冲向艾尔麦西,但飞机提前撞到了地面上。艾尔麦西抱出奄奄一息的凯瑟琳,把她放置到一个山洞里,连夜徒步穿越沙漠,绝望地试图挽救凯瑟琳。但是沙漠早已变成了战场,他先是被英军当作可疑分子逮捕,随后又落到德国军队手中。为了拯救凯瑟琳,他跟德国人做了交易,用自己的沙漠知识来交换德军的汽车和油料。他帮助德国间谍穿越沙漠,进入开罗,完成了一项德国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国人没有食言,给了他汽车。

艾尔麦西驾驶汽车进入沙漠,他要去找凯瑟琳,虽然时间已过去大半年,理论上凯瑟琳早就应该死了。汽车在沙漠中爆炸了,是英国情报局动的手脚,他们派卡拉瓦乔在汽车上安装了炸弹,他们认为,谋杀情报人员克利夫顿的就是艾尔麦西。艾尔麦西从炸翻的汽车中脱身,徒步找到了那个洞穴,他一年前把空难后重伤的凯瑟琳安置在洞中,发誓一定要回来救她。故事讲到这里,进入了现实和幻觉交织的世界,几乎开始带上了某种神话色彩。艾尔麦西似乎能跟早已死去的凯瑟琳心灵相通,他们在洞穴中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悲剧故事,不仅关乎爱情,更关乎“个体的人和公共的人之间那场永远的战争”。这句话是女护士安娜在小说快到结尾时说的,出现在一封书信中。它其实是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战争,每个人都在这场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伤痛和失败。在故事的主线中,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爱情不得不在战争中结束,而卡拉瓦乔这个为读者提供重要线索的人物,这个从前快乐多情、自由自在、讨人喜欢的小偷,加入了世界大战的英国阵营,当了一名间谍,被德军情报机关抓获,被严刑逼供,被切掉了两个拇指。

我们前面提到别墅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印度士兵,在他的故事里,我们将看到,除了带来直接的伤痛,战争中暴露出的种族隔阂同样令人心碎。这个印度士兵叫基普,是英国军队里的扫雷兵,负责清除地雷。由于天赋,他被一个英国军官看中,进入扫雷实验小组,专门负责研究排除那些重新设计引爆装置的德国地雷。英国军官和基普亲如父子,但作者翁达杰却在一次采访中说:虽然军官对基普充满情感,照顾有加,但从一个更大层面上来看,读者也不一定能把他当作好人。因为不管军官对基普有多好,他实际上都不断地把基普送到了死亡边缘。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军官在一次拆弹任务中丧生,基普与英国军队在个人情感方面的联结就此松动,他独自来到意大利战场,加入这里的拆弹部队。在这里,他和女护士安娜相爱。这是一对纯朴的、充满善意的恋人,看起来可能会有一个美好未来。可是有一天,基普打开收音机,听到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美军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他内心的某种平衡被打破了。他是个印度锡克族人,英国人对他的故乡实施殖民统治,他却加入英国军队,心甘情愿地从事最危险的工作。原子弹爆炸让他意识到,他原本以为有意义的工作,实际上毫无意义;他原本愿意为之献身的事业,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他以为他可以和安娜自由自在地相爱,这时候却忽然意识到在他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堑,就是种族之间的隔阂。基普内心受到的冲击,卡拉瓦乔完全理解。书中说:“他知道这个年轻的士兵是对的。他们永远不会把这样一个炸弹扔到一个白人的国家里。”基普意识到种族隔阂之后,再也不能做一个英军扫雷兵,也再也不能跟安娜继续相爱,他独自骑着摩托离开了部队,离开了安娜。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护士安娜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开头,作者翁达杰就告诉读者,在战地医院的工作,使安娜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她开始怀疑战争中究竟是否存在正义的一方。可以说,安娜以个人方式退出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她决定不跟随战地医院转移,继续在山区别墅中照顾英国病人。读者看到最后才知道,安娜之所以选择一位烧伤病人来照顾,是因为她的父亲在战争中被烧死。因为巨大的精神创伤,她把自己缩进了一个壳里。父亲的老朋友卡拉瓦乔来到别墅,锡克族士兵基普也来了,他们给安娜带来人性温暖,基普甚至给安娜带来爱情。但最终,基普还是选择离她而去,安娜仍然不得不独自战斗,加入先前所说的那场“个体的人和公共的人之间的永恒战争”。

我们把整部《英国病人》的碎片化叙述拼接起来,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不过,在这部小说中,与“写什么”同等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写”。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构成了《英国病人》在所有布克奖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首先,翁达杰在小说中编织了一个视野广阔、规模宏大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非常充分的背景故事,他们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但是,小说的叙述完全不是线性的,甚至也不是多条线索共同讲述,故事并没有在时间线上次第展开,整部小说通过不断的对话、回忆和想象,展现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片断场景和对话。所有这些片断散布在小说的十个章节中,它们互相拼接,层层叠加覆盖,某个呓语中出现的名字,读者要到几十页后才知道那究竟是谁,一句酒后醉话,隔了两三个章节,读者才能发现其真正含义。阅读这部小说,读者需要十分缓慢,小心翼翼,不轻易放过一个词语,因为每个词语都隐藏着人物命运的秘密。

其次,它是一部文体复杂多彩、充满诗意的小说。我们前面说过,小说充满了各种回忆想象的片段,这些意象和词句的碎片在翁达杰笔下闪闪发光,它们抒情节制、简练动人。比如,小说形容安娜脱下鞋,敞开衣领,松开袖子,卷到胳膊上,有种“甜美的凌乱”,仅用了一对矛盾修辞,就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翁达杰在小说中植入了很多大师作品的片段,包括希罗多德、诺奖得主吉卜林和司汤达。引用它们,不只是因为小说中的人在阅读或者在聆听它们,更因为它们引导故事发展,赋予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们也常常在叙述结构上起作用,比如小说在将要转入战争情节前,便让人物阅读了一段《帕尔马修道院》,把引文当作情节转换的过渡段落。因为如果读者熟悉《帕尔马修道院》,就知道司汤达在那部小说开头,用相当长篇幅讲述了文学史上极其著名的一段战争场面。这种拼贴为小说带来了丰富而细腻的质感,就像是作者在故事里埋藏了一个个梗,如果你能 get 到,就会拥有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翁达杰似乎是在用这些大师作品向读者暗示阅读这部小说的方法:小说复杂的文体究竟怎样理解?因为作者想要在20世纪去完成一项希罗多德的伟业,旅行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记录下伟大的壮举和动人的传奇。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物品,艾尔麦西不管去哪,都要带着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他不仅用它来辅助考古工作,也把它当作笔记本和剪贴簿。书中夹着各种知识、感想和评论,用小说中的话来说,那些知识和议论的碎片都“一起躺在希罗多德的文字里”。这本《历史》几乎像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隐喻。翁达杰一直喜欢在小说中做各种跨文体的拼贴,《英国病人》也同样如此,这种拼贴不仅是表面上的大量引用,还包含了大量读者可能闻所未闻的新奇知识。作者对相关领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小说多处详细描写了基普清除地雷引信的情节。对炸弹结构和排雷技术,作者一五一十,讲解得十分专业。

小说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最为丰富,作者因此翻遍了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的相关档案。这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主人公艾尔麦西本人就在这方面无所不知,你在他耳边提到任何地名,他都能把那地方的位置和各种地理特征都告诉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图”这个概念本身是小说隐含着的重要主题。本期解读开始时曾引用过小说中的一句话,艾尔麦西说:“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小说中,一共有56次提到地图这个词,它们无处不在,提醒人们注意这是一个已被地图划分的世界,而艾尔麦西更喜欢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方漫游,在没有人敢于冒险通过的沙漠中漫游。他要用他自己的脚步在路上画出印迹,寻找那片失落的扎苏拉绿洲。这是对艾尔麦西命运的隐喻。他和凯瑟琳都无视社会规则、无视刻板界限,想要自由地为自己画出人生足迹,他们一度找到了那片绿洲,最终却得而复失。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到这里,《英国病人》的写作特点就介绍完了,除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翁达杰还希望表达什么?这就要回到《英国病人》写作的年代去看。《英国病人》出版于全球化思潮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小说人物充满理想和激情,他们在沙漠这个没有边界的土地上结为一体,寻找心中的绿洲。这一切似乎恰逢其时,因为此刻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化欢呼,为人类刚刚发现的共同价值、共同命运而兴奋不已。小说迅速畅销到世界各国,也证明它准确拨动了世界的心弦。

1996年,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了9项奥斯卡奖。电影以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在壮丽的沙漠背景中,这对情人如扑火般投身爱情。电影改编极其成功,与小说一样光彩夺目,动人心魄。你看完电影再去阅读小说,并不会觉得小说的价值已被电影抽空;读了小说再去看电影,也不会觉得电影的感染力早在阅读小说中透支。两部作品中,文字和影像各自完美地展现。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翁达杰曾说,《英国病人》这部小说对他来说有两次意外的成功,一次是成功地改编成电影,另外一次就是2018年,它获得了金布克奖。这件事情本身似乎也意味深长,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梦想中似乎出现了浓重阴霾,早已拆除的藩篱又重新被捡拾起来,模糊的界线再次刻划清晰。此时此刻,人们重读这部小说或许也会别有滋味。在小说中,当战争的脚步逼近沙漠,漫步在没有边界的乐土中的人们也看到了阴影,即使在亲如一家的他们中间,也秘密埋伏着不同阵营派来的间谍,他们在沙漠中寻找的,绝不是艾尔麦西心中的那片绿洲。

与世界主义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个体自由的理想,那道藩篱似乎不仅在地理意义上,同样也在人心中高高树起。前不久在网络上,新一代读者对《英国病人》的三观提出批评,认为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感情是对伦理的越轨。在某种程度上,新的倒向保守主义的政治正确法则正在制定——而艾尔麦西那个有关“没有地图的地球”的渴望,可能并不包含在其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小说人物的那种理想,原本是在人类痛苦和失败的绝境中萌发的一丝希望。

解读金布克文学奖小说《英国病人》,翁达杰笔下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标签: 加拿大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