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79 0

受疫情影响,原本东亚人的热门留学国家——澳大利亚也挺不住了,开始一再降低入学门槛,给诸多雅思成绩不够线的申请者也热情发放了offer,然后麻利的收了学费,开始为异国新生们隔着大洋上“网课”。

讲真,这堪称是个“双赢”策略——澳方拿到了学费,中国“留学生”在家就可以“留学”,省下了住宿费和饭钱,两边皆大欢喜。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只是,要放回到一两个世纪前,“白澳政策”盛行的岁月里,别说欢迎东亚留学生或者务工人员、开放的移民政策,就算是土生土长于此的澳洲原住民,但凡不属于“白皮人”的族群,他们都统统容不下。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是什么民族呢?应该如何命名?貌似,普通人的脑海里,根本没有个明确的概念。

虽然当今的澳大利亚境内号称有45万原住民,但其实,他们中90%以上的人口,都带着或多或少的白人血统,真正的土著,可能也就区区几万人而已。

比如,曾经拿到过1971年法国网公开赛和温网公开赛两个大满贯冠军的伊文·古拉贡,就被认为是澳洲原住民的后代,但看她的相貌,白人血统还是比较明显的。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球场上的伊文·古拉贡

咱们先捋捋,澳大利亚的白人祖先们是怎么来的。

要说澳大利亚,最早的近代文明角色,就是给大英帝国充当“海外监狱”。

那时的英国,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了诸多社会问题。为了“多快好省”的维护社会秩序,整个17、18世的英国法律一贯是出了名的严苛。

严苛到什么程度呢?

同性恋——绞刑,伪造文书——绞刑,扒窃——绞刑,偷雨伞——绞刑,偷亚麻——绞刑,往池塘外放鱼——绞刑,偷面包——看法官心情,搞不好还是绞刑。

英国刽子手们天天加班加点,绞架也总是不够用。

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实属巨大的社会负担。

这种情形下,法官和陪审团老爷们灵机一动,把诸多绞刑,直接改判为了——流放。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开始的目的地是北美洲东海岸。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詹姆斯敦,最早的时候,就属于17世纪英国流放犯们的主要定居点。

这些“先民”们总是被定义成贪婪、暴力的“流放犯”,不太光彩,因而长期被美国历史刻意忽略。这让后人们提起美国的早期英国移民,往往只听闻过同时代的“五月花号”,却不知有詹姆斯敦这个存在。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英剧《詹姆斯敦》用三个女性和一大群“光棍”的故事,还原了这段几乎已被遗忘的历史

没成想,到了18世纪末,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和成功建国,英国的犯人又开始了更远的“跋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787年7月,750名犯人(男女比例大概4:1)用大铁链子锁着,如同赶牲口一样被塞进船舱,再加上随行的九个监狱官员、数百规模的卫兵以及水手,共计1473人,登上了驶向澳大利亚的船队。

此时还没有苏伊士运河,船队需要在南半球绕个大圈子,路途相当遥远和艰辛。花了六个月,才抵达了现澳大利亚悉尼周边的植物学湾。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当年登陆植物学湾的情形,还是大铁链子串着犯人

那些“犯人”中,有因为短斤缺两被人举报的82岁老太太、有偷丝袜的11岁小男孩、有饿坏了后偷吃黄油的18岁大妹子……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750个犯人已经减员成了六百多人。当然,也有增员情况,一名囚犯里面的孕妇还在途中生下了孩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玛丽·布莱恩特。她当年因为偷了两条面包和一顶帽子被判了绞刑,后来又酌情改判成了“流放”,途中生下了大女儿。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第一批到达澳洲的数百名囚犯当中,仅有玛丽一人最终成功逃离定居点并返回英国。同名电影《玛丽·布莱恩特的奇险旅程》,还原的就是这段经历。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电影剧照,玛丽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七名囚犯顺了公家的一艘小船逃走,但最终只有她一人活着回了老家

当然,登陆新世界之后,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关押他们自己的监狱........

开始的几十年,条件相当艰苦,澳大利亚的水土和气候并不适应英国带来的作物,还有各种毒蛇猛兽和奇怪又致命的昆虫鸟类,更有那苛刻的重体力劳动,让英国犯人们过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尝试出逃的,大多都会被发现,绑回来公开羞辱一番再绞死,以儆效尤。所以,不少犯人会选择“互相自杀”,——一个犯人把另一个犯人杀死后自己也得到死刑,两人一块“解脱”。

这些流放犯中,爱尔兰人占比很高。至今,不少澳洲歌曲或者故事直接就是讲述爱尔兰流放犯的事迹和传说,还有历来被嘲笑“土澳”的口音,细品品,也带着一丝爱尔兰英语的味道。

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完善,流放犯们的生活在1830年代有了明显改善。

为了建设发展殖民地,英国官方会主动培训犯人们至少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这么看,当年的澳洲监狱还充当着蓝翔技校的角色呢。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也正是从此时起,除了流放犯,澳大利亚也陆续吸引了大批响应政府号召的“良民”,主动过来“拓荒”。白人定居点开始不断扩大,于是,人地矛盾就出现了。

毕竟,澳大利亚虽然辽阔,但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并不算多,内陆一片荒漠,沿海的肥沃地盘几乎都被白人占有,这让当地的原住民非常恼火。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主要是维达人和亚塔斯马尼亚人,定居澳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4万年。他们的外形特征很接近于非洲黑人,但身材又比黑人矮很多,普遍体格粗壮短小。土著们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石器时代,主要依靠捕猎为生,只会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分布极为稀疏,以数百人的规模组成部落,到处逐水草而居。

跟美洲喜好战斗的印第安人不同,这些澳大利亚原住民比较“佛系”。最开始的时候,和白人一直保持着好奇又敬而远之的态度,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电影《玛丽·布莱恩特的奇险旅程》中的澳洲土著

然而,当英国人站稳脚跟并“反客为主”后,就互相看着不顺眼了。

白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针对土著的战争;土著也时常袭扰白人定居点,对落单的白人,尤其是相对弱势的妇孺群体发起进攻。

当年白人殖民者的政策是,只要被“认定”属于正当防御,杀土著不犯法;活捉土著,还能领到当局的奖赏。

拿着近代火器的白人武装,对峙石器时代的部落土著,战争的结果显然是一边倒的。得胜的白人们,开始放肆地大开杀戒。

在多轮屠杀和被迫的迁徙后,原住民的数量,一百年间,从19世纪初的至少40万,锐减到了20世纪初的6-7万。多支土著民族直接被“团灭”,自此消失在了地球上。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那个“最后的塔斯马尼亚人”。

塔斯马尼亚是澳洲最大的岛,19世纪初英国人开始在这里建立殖民点,到了1835年,整个岛上的原住民只剩下了200多人,其余均被屠杀一空。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面对这仅存的200余名土著,英国人又心血来潮的要扮演“圣母”的角色,把他们集中起来,搞个“归化教育”。

于是,幸存者们被集中起来,送到了弗林德斯岛的种植园里做苦工,同时强制他们依照白人的模式生活、唱《圣经》、按时礼拜祷告。

十二年后,到了1847年,200多人被折腾得只剩下了11人。

到这份上,那些骄傲的英国老爷们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又把这11人送回了塔斯马尼亚岛。

到了1860年,11人中只剩下了4人,一对夫妻和丈夫的两个寡姐。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1871年,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男人死了,白人给他起的名字是威廉·兰尼。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威廉·兰尼

五年后,最后的塔斯马尼亚女人也死了,她的名字是土著语言的音译,叫做楚格尼尼。

楚格尼尼是塔斯马尼亚岛上某部落酋长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白人杀掉她的家人后,又开始用西方生活方式“教化”她。后来,楚格尼尼成了当地治安官的翻译,这才得以保全,并嫁给了前面提及的“最后的塔斯马尼亚男人”——威廉·兰尼。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1876年,楚格尼尼弥留之际,曾经反复要求一定把自己火化,骨灰撒入大海。

因为,受到“新锐理念”——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很多“人类学家”们都认为,研究这些外形特征很“原始”的土著,有助于解开人类从猿猴进化成人的奥秘。

早前威廉去世时,他的坟墓被公然挖开,遗体被“以科学的名义”拆卸得七零八落。有人拿走了他的手和脚,有人取走了耳朵和鼻子,还有人割下了威廉的皮。

所以,楚格尼尼非常害怕自己死后也遭到同样被肢解的命运,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但她的要求被直接无视了。1876年楚格尼尼去世之后,英国科学家迅速赶到,将其尸体顺走。楚格尼尼被“科学的”肢解,她的骨骼、皮肤和头发,分别送到了不同的研究所,其尸体和骨骼,制成了标本,在博物馆中公开展览, 足足被人观摩了一个世纪。

除了灭种灭族的,澳洲白人们对其余为数不多的土著们,也完全无法容忍。

19世纪末,按照殖民当局的政策,各州强行把原住民迁到了城乡结合部的定居点,派了大量传教士去“感化”他们。

同时,当局还强迫原住民与白人通婚,生下了大量的混血后代。这些混血土著,即便完全接受了白人的生活模式和三观,但在1970年代前,仍属于被歧视的二等公民。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澳大利亚景区招揽游客的“土著”们,几乎都属于混血

从20世纪初开始,混血儿童又会被直接带离定居点,送入寄宿学校。之后男孩进入农场当苦力,女孩做使女仆妇。白人们用这种强制措施,企图切断他们与原生社区的血缘、语言和文化联系,以同化和稀释的方式,减少原住民人口,来解决所谓的“原住民问题”。

政府也顺势逐渐合并减少了土著定居点,把腾出来的土地租赁出去赚取收益。

这些带走的原住民儿童,又被称为“偷走一代”。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澳大利亚电影《电影《防兔篱笆》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但其实,受影响的,可不止一代人。直至上世纪70年代,“白澳政策”被废除,“强行教化策略”才彻底消失。直到2008年,澳大利政府才正式以国家的名义,向“被偷走的一代”道歉。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2008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堪培拉举行的招待会上拥抱已经进入暮年的“被偷走的一代”

针对那些混血土著后代,1967年,澳大利亚还举行过一个可笑的“全民公决”,来决定土著混血儿到底是人,还是动物。

根据全民公决结果,混血儿最终被定义为了“人”,不允许肆意侵犯和灭杀,进而被授予了澳大利亚公民权利。

1901年到1972年,是澳大利亚当局把“白澳政策”写入基本国策的年代。无论是英属澳大利亚时期还是独立后的澳大利亚,主流社会普遍都认同“种族纯净有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这一观念,对土著、华人、印度人等有色人种异常排斥,而且,这种排斥,在当年的澳大利亚,还是合法合理的。

大英帝国“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曾经的“白皮情结”

白澳的辱华漫画

直到1972年,上台后的澳大利亚工党,从国家层面上废除了“白澳政策”。少得可怜的土著们,才真成为了正式的澳大利亚公民。

1976年,在“最后的塔斯马尼亚人”——楚格尼尼去世整整100年后,她的遗骸终于如她遗嘱所愿,火化并洒至了大海。

标签: 澳大利亚电影介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