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 · 影像中的国士无双》主题电影党课观后感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07 0

导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语言研究院第二党支部开展以“不能忘却的纪念 · 影像中的国士无双”为主题的党课活动,并播放了《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的散文诗朗诵和吴孟超院士的纪录片选段》的主题电影。两部短片以“始于艺术、忠于生活”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两位先哲忠于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一生。短片选段中,无论是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一梦便一生”,还是吴孟超院士的“肝胆相照,悬壶济苍生”,都让在场的党员同志们感慨万分,潸然泪下。大家决心按照支部要求,观看《袁隆平》和《我是医生》两部电影,以发表观后感的形式表哀思、明心志。

根据广大党员来稿,我们将精选出的优秀读后感予以推送。鼓励新时代党员们继承和发扬先哲的砥砺精神,以先哲为榜样,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职责感为人民服务,将党的旗帜树立在人民心中,将中华民族魂发扬光大。

缅怀国之伟人深切地缅怀袁隆平院士

阿衣西仁·居马巴依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当我打开手机,关于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噩耗突如其来,我的心情如千千万万国人一般难以名状的沉痛。

从小就从父辈口中听说过的那些艰难的岁月,但是从未能够真正地体会饥饿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父辈曾经吃不饱饭过,深知其中的艰难,而当年成功解决粮食产量的正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危机,一辈子投身于稻田当中,那绷紧的神经直至离世前的那一刻都没有放松过。当载着袁爷爷的灵车从湘雅医院出发时,人们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那一张张悲伤的脸上泪雨交织,像在送别自己的亲人一路追随相送。“袁爷爷,一路走好!”响彻长沙街头,路上的行车不约而同的鸣笛致敬。每每刷到这样的画面,我不禁潸然泪下,心中默默寄托深深地哀思。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对袁隆平爷爷的敬意和哀思。“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我们唯有用实际行动去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辜负袁老的一片赤心和家国情怀!

《袁隆平》观影感想

邓世平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让我们吃饱吃好。在他身上,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第一点是他年逾古稀却依旧奋斗不止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从不言输的意志。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科研之门的青年,我不禁感叹:是什么样的动力一直在支撑着袁老每天往返于稻田和实验室之间?我想应该就是那种对科研由衷的热爱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吧。在心生钦佩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像袁老学习,面对科研事业要做到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第二点,袁老那把小提琴让我感触颇多,作为科研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我想袁老在拉小提琴的时候已经给出了答案。是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在科研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的个人爱好可以与科研工作相助相宜时,我们不仅可以赢得事业上的成果,也能获得心灵上的充盈与富足。

《袁隆平》 观影感想

冯健高

电影《袁隆平》是十多年前拍的一部片子,袁隆平教授由演员果静林饰演,整部电影以插叙、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袁老伟大的人生故事。电影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其中有两点特别让我感到震撼。

首先是袁老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拳拳之心。在战争年代,在饥荒年代,袁老目睹了同胞吃不饱肚子,甚至饿死街头的惨状,立志用所学农学知识提升水稻产量,让中国人民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让全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其次是袁老对于杂交水稻研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袁老的杂交水稻科研之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不仅要解决一个个科研的难题,还要忍受外界的非议、冷眼和嫉妒。在这样的环境中,袁老还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并为之倾注所有,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电影《袁隆平》告诉我们当代研究生,一定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袁隆平》观后感

高梦婷

彩虹,总是在风雨后出现;成功,总是在付出血汗和精力坎坷之后才会来到我们身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后才成功培植出高产量水稻——杂交水稻。

2021年5月28日,我观看了电影——《袁隆平》。电影里,袁老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地摸索总结,这种对杂交稻研究的执着精神、对人类生命的仁爱精神、在困难岁月中的乐观精神深深感动着我。袁老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地只想着杂交水稻;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老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袁老的付出以及信念让我相信,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梦想和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定会看到美好的未来!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顾晶姝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今天我们观看的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纪念短片。他是如此的伟大又是如此的平凡,伟大的是那为国奉献的精神,平凡的,是他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杂交水稻温饱肚腑,袁隆平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容。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看了袁隆平的短片,对我感触最大的是袁隆平说的那句话,他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这种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下田院士”的这条察人标准及折射出的实干兴国观念,当为更多领域所借鉴,当为所有人所共勉。直到袁隆平生病在病床上了,还记挂着他的“禾下乘凉梦”, 如此壮心不已的意志,共鸣的是中国人的奋斗情怀,共鸣的是一个国家“星光不问赶路人”的发展激情。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种情怀和一种精神。

观《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有感

彭舒沁

提起袁隆平院士,关于袁老的科研奉献,我们想到的是他的超级杂交水稻,他为全中国人民甚至全人类的粮食与生存问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关于他的日常生活,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位风趣幽默,会拉小提琴,喜好游泳,麻将棋牌样样精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为带博士生而感动苦恼的可爱老人。观影之后,袁隆平院士的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丰满,我看见这位为科研鞠躬尽瘁,奉献终身,忧国忧民的伟大农学家的赤子之情,一位科研人背后的牺牲,为袁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遗憾。另一方面,我也敬佩这位伟大母亲的卓越教育理念,在那个战乱纷争、食不果腹的动荡年代,教孩子英语让其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性分析孩子的选择并支持追求实现理想,正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眼光长远的母亲培养出了为世界人类发展史做出不朽功绩的袁隆平院士。这是教育的意义,也是家风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去学习。

国家的栋梁,国人的模范——观《袁隆平》有感

王陈欣

2021年5月28日,语言研究院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袁隆平》。袁老是中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老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离世,享年91岁。观看电影《袁隆平》是对这位国之栋梁的怀念,也是对这位共产党员的敬意。

纵观袁老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生活的现实问题,战斗在科研攻坚的前沿,为实现全民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在实验的过程中,袁老经历过无数次失败,面对着许多风险与挑战,但是他不抛弃、不放弃。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他充满激情地说道:“就算撤销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

在杂交水稻试验成功以后,袁老功成名就,享誉海外。面对赞誉,他没有骄傲,面对成绩,他没有自满。顶着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带着杂交水稻总设计师的称号,他仍然扎根于田野之间,以天地为床,与水稻为伴,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袁老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爱国科学家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模范性,也彰显了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性。先人已逝,其志永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以袁老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践行为国为民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袁隆平观影感想

赵留

今天我们观看了袁爷爷的事迹,我潸然泪下。袁爷爷是个纯粹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从未在意过名利得失,一生唯一的热爱就是杂交水稻事业,就是让人民不再挨饿,就是让祖国粮食丰裕。他九十高龄依然下田,身体力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让他记挂的依然是今天的天气会影响他的稻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让他惦念的依然是我们的祖国。袁爷爷就这样听着那一首《我的祖国》,带着对这个国家无尽的热爱去了另一个世界,而我们作为一个党员,能做的只有永远的怀念和敬重,珍惜每一粒粮食,热爱我们的国家,做一个正直坦荡的人。我们只能用行动来回报袁爷爷对人民做出的贡献,还有对我们这些后辈的期待。

袁爷爷只是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田比高粱还高,稻粒比花生还大。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观影感想

赵耀

每每读到《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眼前便浮现一位耄耋老人满含哀思与怀念的神态。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亲的形象在袁老心中是无上的,知书达理的她为孩提时代的儿子启蒙英语阅读和现代教育,才成就了日后名噪学界、蜚声国际的袁隆平院士。可以说,袁隆平先生用毕生精力效忠了祖国母亲,而给自己留下了不能多为生身母亲尽孝的遗憾。有时,我们只记得袁老作为科学家甘于奉献、耕耘不辍的社会身份,却忽略了公仆身为子女的人之常情。这背后的割舍与无奈,化作了袁老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悯人情怀,筑造了四海无闲田的“禾下乘凉梦”。

袁老作为无党派人士的代表,秉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敬业奉献的光荣传统,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卓绝的先哲,他立足本职岗位,坚持专业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

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赵衢

2021年5月2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第二党支部开展了主题为“先哲嘉谟 吾辈勉就 ”的支部特别观影活动。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我感触良多。

电影发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彼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粮食急剧减产的时期。民以食为天,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学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了粮食危机的严重性。袁老表示当初选择农校是因为自己喜欢植物的绿色,但在面对国家危难时,袁老毅然选择了水稻的黄色。自此,袁隆平院士将自己毕生精力都投入在了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上,最终成为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杂交水稻让“人人得其食”不再是一个奢望。

袁隆平院士的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水稻遍全球”的崇高梦想,袁老将一辈子都奉献在了小小的试验田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应该像袁老那样,心中有梦、心中有国,为了建设祖国不断奋斗。

《袁隆平》观影感想

周洲

电影《袁隆平》以朴实的镜头语言详细记叙了袁老从教授时代到开始科研,一步步选育研究出杂交水稻的故事,以采访的叙事结构,穿插着转场推进了影片的剧情。

影片中,袁老表示,“饥饿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打的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应该呵护它”,立志让天下人民摆脱饥饿、顿顿吃饱。秉持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袁老在面临同事排挤挑拨、“专家”冷嘲热讽、科研经费短缺等困难阻碍时,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幽默风趣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科研,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坚持原则、砥砺前行、呕心沥血地为人民永攀高峰,怀着为生民立命的伟大理想,创造出了水稻奇迹。

身为当代研究生,我十分敬仰袁老的钻研精神和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如袁老这般的国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怀着满腔热血,与困难不屈斗争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着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深切地缅怀吴孟超院士

阿衣西仁·居马巴依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于祖国的医疗事业,成为我国医疗和科研战线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

吴爷爷于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2019年从院士岗位上正式退休。在漫长的70年间,他鞠躬尽瘁,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穿着军装,带领值班医护人员,到病房里去给住院病人拜年。为了不让病人感到冰冷,吴孟超总会先搓搓双手,再将温暖的手伸向病床。他对病人的爱由内向外溢散,对病人总是无微不至。他对保障医疗安全极为严格,从术前准备到术后管理,流程必须清晰,事无巨细。几十年来,吴孟超团队的手术平均费用,要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医院。

他的这种作风后来被提炼成为“勇闯禁区、勇于创新、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吴孟超精神。在吴爷爷的的带领下,这种血脉得以一代一代传承,这也成为人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痛失这位医学泰斗,这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向吴孟超院士寄托深深地敬意和哀思!

吴孟超观影感想

邓世平

吴孟超院士故事感人至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追求,不断攀登着科学高峰,致力于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他在从事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恒心,在质疑、失败中不断探索,直至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困难,他从不妥协,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乐观的进取精神,他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时刻牢记,作为科研人,要有国家意识和社会大局观,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要实实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八十多岁时仍拿着手术刀为病人做高难度手术,当被“如果手术失败,您的名誉受损怎么办”时,吴老的回答是“我名誉受损没什么,我不过就是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表现出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看来,吴老带给我们丰厚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珍藏。

《我是医生》观后感

冯健高

《我是医生》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传记片,由谢鸣晓执导,赵有亮、胡亚捷主演。该片讲述了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手术一线造福民生的感人故事。

该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院士勇于超越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吴院士还热情扶持新人,培育大批医学人才,在他的培养下,不少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已崭露头角,有的方面已超出老师。吴院士的伟大还在于其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满腔热忱,高度负责,廉洁行医,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患者的敬重。

吴孟超把毕生交给了党的事业。他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军队的忠心耿耿,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努力开创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再发展的春天,培养和打造了优秀医学创新团队,表现出一名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和赤诚情怀。

《吴孟超》观后感

高梦婷

肝癌是癌中之王,长期以来,我国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吴老被称之为不知疲倦的“开刀匠”,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老同肝癌斗争了整整69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仅4个月。

吴老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他所在的肝胆外科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给患者减轻负担,一心为病人着想。

通过影片中吴老的真实故事,例如吴老曾割下一个如婴儿头的肿瘤,以及感人的情节,如吴老因长期握手术刀导致关节变形,我看到了吴老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以及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医德令人钦佩、感人肺腑,成为我学习的楷模。

《我是医生》电影观后感

顾晶姝

吴孟超是我国著名肝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此前,我对他的事迹了解的比较少,但通过今天的短片,我了解了伟大的科学家,“医者仁心”的吴孟超。吴孟超是一位伟大的医生,1996年,他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的数十万元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4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2018年7月,吴孟超参加节目《朗读者》,96岁的他还保持着每周3台手术。吴孟超先生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观《追忆吴孟超院士》有感

彭舒沁

提起“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十分熟悉,当看完介绍吴老生平经历和其访谈的视频后,我备受震撼。一方面,我了解到了吴孟超院士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努力让千千万万个生命得以挽救,并且他以教育带动肝胆外科的发展将会给更多垂危的生命送去生的希望。当我看见这样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恪守一线,操作着复杂且耗时极长的手术时,我不禁为老一辈科研人员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更反思自己作为年轻的学术人员要想延续和发展前辈们的科研成果,在工作作风上更需要向他们学习。当我看见吴老可以不在乎名誉而坚持为一位被多家医院放弃的女孩救治时,我深刻感受到“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也深感做工作还是任何事名利不应该让我们忘了本心和本职。此外,看到吴院士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我看见教育的传承意义,作为博士生,我们大多数人很可能会走向教研一线,我们更应该秉持“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自己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挺起中国的脊梁——观《吴孟超》有感

王陈欣

2021年5月28日,语言研究院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吴孟超》。吴孟超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5月21日,吴老因病逝世,享年99岁。观看电影《吴孟超》对我有一份独特的意义,因为我与吴老有一层相似的身份,我们都曾是中国人民子弟兵。

与传统意义中的军人不同,吴老在医学领域开疆拓土,守着着祖国人民的生命线。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吴老的一生就是军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他扎根于手术台,用手术刀绘制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吴老在science、Nature Med等全球顶尖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撰写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荣誉与成就只是吴老鞠躬尽瘁,矢志不渝的一种侧面验证。在吴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职责使命,忧国忧民,用一生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为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与篇章。

《我是医生》观影感想

赵留

今天我们观看了吴孟超院士的事迹,感动、震撼,也很酸楚难过。吴老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他处处为患者着想,不让患者多花医药费;担心患者身体不适,每次查房时都要把双手搓热了才会接触;一双手因为数十年高强度的手术,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形......最直击我心灵的是那句“名誉算什么?我不就是一个吴孟超吗”?吴老宁静淡然的处世之风,生命至上的职业操守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医生,这样的人格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是如此弥足珍贵,值得深深敬佩!

吴老不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职业品质,还有敢于攻坚克难,在专业领域开疆拓土、艰苦奋斗的拼命三郎的专业精神。吴老开创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先河,被称为我国“肝胆外科之父”。那时候,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世界第一,世界近一半的肝癌患者都在我国,然而,那时我国在这个领域却处在空白状态,吴老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拯救了多少生命,免除了多少患者的痛苦,可敬可叹。吴老才是吾辈应该永远追的明星,吴老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也将随着吴老的足迹,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善良博大的胸怀!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赵衢

为了缅怀吴孟超院士,我参与了主题为“先哲嘉谟 吾辈勉就 ”的支部特别观影活动。

吴孟超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电影《我是医生》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影片始终“紧贴”吴院士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身在异乡的吴老心怀祖国,18岁回国后毅然投身于国内尚属空白的肝脏外科领域。在这个岗位上,吴老一直夜以继日,苦心钻研,创立全新理论,推动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和发展,让越来越多饱受肝病折磨的人们能够接受治疗。他创造了中国肝脏外科的无数个第一,为我国乃至国际肝胆外科领域的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财富,吴老也被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这句话表现了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我们学生党员应当铭记于心之所在。

《我是医生》观影感想

赵耀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有一颗17606号小行星在闪烁,它提醒着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这是化作星辰的吴老,用柳叶刀终生书写的誓言。很难想象,递交19次申请才得以加入党组织的吴老,对于共产党员的身份是多么的坚定和向往,换做他人经受此等考验,或许这份念想就半途而废了。我此前看过很多吴老的访谈节目,他如炬的目光中始终闪烁着燎原的星火,那是一名共产党员使命初心的独有标记。“党员不仅是身份,更是信仰,是灵魂的寄托!”吴老多次提到这句话,这应该就是他披肝沥胆几十载、无影灯下救病患的不竭动力吧!从医70余年,他左胸前的党徽总是鲜红明艳,宛如投射他丹心一片的明镜,开创了中国肝胆外科零突破的革命先河,为无数被癌症磨折的同胞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吴孟超院士用一生的时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卫生健康事业之中,这份鞠躬尽瘁的坚守,正如“吴孟超星”一样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祖国的山河大地,也照亮了我们每位共产党员继续前行的道路。

《我是医生》观后感

周洲

古人语:“医者,是乃仁术也”。电影《我是医生》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讲述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故事。

医生是最伟大的职业之一,吴老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身为一位医者的价值和意义。吴老说过,“一把手术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病人”,所以他始终致力于运用更先进的医学技术救治更多的病人,让患癌的病人就像感冒了一场一样。吴老倾其一生都致力于通过生物疗法,攻克癌症。这不仅是一位医生的创举,更是一种大爱的情怀。我由衷敬佩90多岁依然坚持战斗在手术台上的吴老。国士无双,吴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美编 | 周洲

编审 | 赵耀

标签: 战争电影观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