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埃博拉前线》:用大爱故事彰显大国担当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90 0

文艺评论丨《埃博拉前线》:用大爱故事彰显大国担当

近日,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以及腾讯视频等网络视听平台热播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引人关注,不仅开播三天后收视率就破2,而且接连收获多方好评。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奔赴疫区抗击“埃博拉”病毒,最终成功遏制病毒、圆满完成任务的故事。由于题材的特殊性、拍摄的复杂性等,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但主创团队在突破难点后令作品呈现出的一系列亮点值得称道,也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发展带来启悟。

通过题材拓新,为电视剧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找准选题,是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先决条件。《埃博拉前线》在创意和题材上所展现出的时代担当和突围勇气,就已然令作品成功了一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国家反复倡导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来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该剧通过聚焦我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一典型事件并深挖其价值内涵,以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态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生动诠释,使其以真切可感的具象化方式呈现于荧屏。

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全社会热切呼唤深描抗疫过程、昭示抗疫精神、为人们增添信心和力量的文艺作品。从这一层面来看,《埃博拉前线》的出现恰逢其时。除了剧中所展现的在病毒来临时的紧张氛围、应急措施等和当下具有某些相似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医护人员所彰显出的大爱无疆、不怕牺牲、患难相依的精神品格,可以说,该剧的播出在时、度、效方面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呼应时代召唤,才有可能答好时代之卷、引领时代风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电视剧创作者应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从新时代的成就与变革中汲取思想源泉、内生创作能量,承担好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埃博拉前线》通过纪实性的蓝本、艺术性的笔触,致力于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以鲜明的时代标识在众多作品中独树一帜,使得国内外观众对于日益走向世界中心舞台的中国形象,有了更加直观而又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文艺评论丨《埃博拉前线》:用大爱故事彰显大国担当

通过故事表达,让生命至上成为引发观众共鸣的精神契合点

“文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要想传达好主题之“意”,需要寓教于事、寓教于情,让观众在追剧的兴趣和热情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故事讲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部剧的可看性,更关系到其精神主旨的传达度。

《埃博拉前线》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以生命至上的悲悯情怀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用大爱故事跨越国界地实现了观众的情感共振。剧中对医护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张扬,把人性真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非洲人民骨子里跃动着的生命能量与病毒袭来时的无能为力,充满了悲剧意味的反差张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意,犹如一股股暖流淌进观众的内心深处。对于作品而言,正是由于创作者真的“把自己放进去了”,所以剧作因为有了生命态度而让一些段落闪闪发光。

人物形象在故事结构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塑造出典型人物,电视剧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作品中几个主要角色被设计和演绎得各有人格魅力与性格特质,尤其是男主角郑书鹏,在精神成长中凸显出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据该剧总导演介绍,主创团队提炼了近60年间众多中国援非医护人员的真实故事,然后凝聚在主要角色身上。因而,《埃博拉前线》看似仅着力塑造了郑书鹏、冯刚、谢云虎、罗启晗、何东等几位援非医生形象,实则是整个中国援非医生群体的生动缩影。他们身上浓厚的生命意识,成了全球观众心理需求和审美口味的“最大公约数”。

为了丰富叙事线索、增强戏剧黏性,剧作在情节编织方面加入了华裔记者何欢深入西非暗访钻石走私这条故事线,从而连带起了当地武装分子统治区的叙事场域,这不仅使整个故事的讲述更加具有了开合尺度与视觉冲击力,而且通过环境烘托的手法,让战乱时局的危险境地更加反衬出主要角色的大情大义。《埃博拉前线》中塑造的中国医疗队人物群像,接地气、有生气,令整个故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有了鲜活灵动的气质。

通过品质打磨,为主旋律创作的国际化视野提供有益启示

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要诀在于“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国际表达”的命门,又在于叙事方式、表现视野、视听语言等方面,凡此种种,大约都离不开以一个“真”字做前提。只有真正尊重了观众的认知能力、智商水平和审美品位,才能让作品在传播中行之久远。

据报道,《埃博拉前线》历时三年筹备,主创人员深入西非多个国家实地实景采风,采访了事件当事人及各类相关人员近百人,采风行程达两万多公里,查阅参考各类资料近千万字。这种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保证了作品最基本的真实质感。

为了提升在细节方面的还原度,主创团队一方面并未刻意迎合观众的惯性想象,在服装造型上统一使用“N95口罩+护目镜”的全副武装,因为在埃博拉暴发初期,医疗队员受制于当地条件、风俗文化和对病毒的了解,只能戴着医用口罩;另一方面,为了拍好病毒研究等内容,严格按照1∶1比例搭建移动P3实验室、P4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还专门请相关专家核对医学实验流程、专业物品、专业名词等。文艺创作就是这样艰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创造性劳动;也正是如此的精耕细作,才让作品有可能赢得跨越国界的口碑与感动。

除此之外,《埃博拉前线》对于西非独特风土人情的描摹,也成为剧作的一大视觉亮点。很多时候,作品运用静观式的镜头语言展呈着非洲特有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荒漠与草原相间的地理风貌、原生态的木屋、网状隔离架,以及时而热情奔放、时而诗意温情的场景氛围,都让观众颇具带入感地接近和体验着真实的西非。不论是郑书鹏在大海边的灯塔前回忆起与“老盖”的手足情意,还是何欢给当地孩子们买新衣服、安慰当地人的情绪,都令观众在浓郁的异域风情中感知着那份动容于心的真诚与美好。整体而言,该剧即便在某些人物性格的多维深掘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地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作者:闫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编辑:商慧

策划:王彦

标签: 非洲电影观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