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谁在把非洲卖了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18 0

拍出一部在票房和口碑俱佳的,最好还能带点奥斯卡相的好莱坞电影,选题是相当重要的,而近两年好莱坞不乏此类批判商业巨鳄在利益驱动下危害穷国民众的电影,诸如去年《不朽的园丁》,今年的《血钻》同样也属于同类影片的范畴。有了一个好的命题,剩下的便是讲好一个故事,曲折起伏的情节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另一个要点是千万不要忘了探讨一下人性,悲悯煽情,于是这部影片什么都齐了。此类影片看得多了,虽然当时会被感动一把,可过后就又会产生一种被耍一道的感觉。细细一琢磨,发现好莱坞也是装大尾巴儿狼,利用这惯常套路来蒙骗一下观众的情绪,最终仍不过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状,没剩下多少真情实感在里头。

  这部电影被塞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贫穷非洲的自相残杀,军阀下属的童子军现状,利益驱动下人性的贪婪,西方世界对非洲的盘剥,以及那些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操控。这么多问题有得观众一个个思考下去,只是在观影时刻一个问题还未思考透彻,新的问题又来了。得,打住,所谓贪多嚼不烂,《血钻》实际是没有那么多篇幅来一个个讲清楚这些现实问题,况且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火爆场面,这些看起来深刻且值得挖掘的东西最终也只是作为点缀一部商业片的饰物,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仅仅触及了表面。

  这就是非洲,贫困交加水深火热的非洲,好莱坞俯视下的非洲众生,让人司空见惯。太多的电影在非洲的痛苦中纠缠,可它们究竟想改变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血钻》的目的难道就是告诉观众,每一颗美丽的钻石背后隐藏着无数非洲人的血泪,然后期望他们不要为花钱买这些小石头。现实只怕观众们在电影院里唏嘘感叹一番之后,转身又心甘情愿为小石头掏出大把金钱,这样的说教无力而苍白,就象捱过苦日子的长辈对幸福中成长的孩子说要节省同样不具现实意义。如果影片不仅仅抱有这样的目的,那么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又能看得到多少?

  迪卡普利奥塑造的主人公阿彻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白人,经历过父亲被分尸、母亲被奸杀的惨痛人生,而且还当过雇佣兵,一直从事走私军火贩卖钻石。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阿彻并没有被锻造出伟大的人性,而是被磨砾成只为自己而活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这种人物设计是合理的,当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任何道德说教全是扯淡。事实上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物之间都是利益关系,阿彻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能够获得那块粉红钻石而帮助渔民所罗门,而所罗门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才和阿彻展开合作,女记者曼迪最初之所以帮助阿彻和所罗门也是为了获得新闻内幕。所有的关系均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虽然故事的后续发展开始催化出一些高尚的情操,比如阿彻最终牺牲了自己让所罗门父子得以脱离苦海,同样阿彻与女记者曼迪之间也产生了爱情。但是所有高尚的产生也都是有条件的,阿彻之所以最终让所罗门带走钻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到尽头,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阿彻生龙活虎的状态,只怕利己主义仍将主导着他。

  而女记者曼迪与阿彻之间感情的产生也全然是好莱坞故事的使然,这样的爱情事实也并没有可靠的根基,她和大多数同行的记者其实也一样,当入目尽是困苦的难民群体,媒体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显得如此之微薄,正如她脱口而出:“这么多的难民,我为什么只帮助这一个?”也许唯有这句话才真正道出人心的麻木,当看到一个难民你会同情,看到一群难民你会惊讶愤怒,当看到无数的难民你只能视而不见。人道主义在一块被利益驱使的土地上,多半是无助的。

  《血钻》这样一类电影是将悲天悯人商业包装后进行出售,从骨子里来讲它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电影,充满了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并且有着环环相扣的情节,因此它终究只是一部商业电影。如果说影片确实也揭示出某些真相,但它也没有围绕它阐述出更正确的观点,更不用说给出什么答案。这部电影利用到的只是一个好故事,配以适时的煽情,而这也是导演爱德华.泽维克的强项。

  文:眉间尺

标签: 非洲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