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71 0

我们往往以为人生中很多次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人懂我们,但越成长你会越明白,很多时候,孤独是源于你没有读懂自己!

就算终于有一天, 你阅尽千帆,越发了解和了悟自己,那个时候,你也成为了所谓的精神贵族,明白孤独才是人生唯一的真相,你不由的嘴角泛起苦涩的微笑。

呵,人生呐……

呵,这样也挺好…..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或许,这就是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心境,也是他在小说《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里,所塑造的人物的心境。

每个人耗尽半生,也没有读懂自己,亦没有读懂对自己至关重要的身边人,唯有孤独,亘古存在!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小说里,彼得和依伦卡,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看起来举止高雅,生活优渥,但差距和疏离感,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很明显。

彼得出生于贵族阶层,他生来就享受这一切,也背负这一切,而依伦卡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同样富裕,但是和真正的贵族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她对丈夫无意识的建议很敏感,但她同时也明白,对于自己来说,丈夫彼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婚对象。

而对于彼得来说,他一直背负着自己的阶级使命,选择依伦卡这样出身和教养都良好的女性,是对家族和自己所在阶层的一种维护和捍卫,或者是自己内心秩序的维护和捍卫。但一定程度上,这种秩序又让彼得觉得压抑和沉重,窒息和孤独。

而在小说中,为了方便情节的推动,作者设置了一个更为方便理解的故事。

那就是对于依伦卡来说,她爱彼得,甚至因为是爱彼得而爱自己的孩子,她无法承受没有彼得的生活,但实际上,婚姻对她来说,只是实现一种完美,比如说理想的老公,理想的房子,合适的朋友,尽管她对彼得的爱是真诚的。

对于彼得而言,他爱他们的孩子,因为爱这个孩子而爱依伦卡,当然,他之所以没有那么爱依伦卡,是因为他爱着保姆朱迪特。

但对于朱迪特来说,她谁都不爱,作为无产者而言,彼得只是象征着某种富裕的生活,一种未来生活的方式,一种生活结果。是实现她野心的工具。

最终彼得和依伦卡离婚,娶了朱迪特,最后又离婚。

每个人都在这种漩涡中沦陷,无法逃脱。

文章中,作者很多的思考都特别触动人,比如作者借依伦卡来发表自己对男人的看法:但是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男人们,当她们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爱我们时,他们是鄙视这一切的。每个人真正的男人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所保留,有所克制,仿佛阻拦女人进入他们的本性,灵魂的领地……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谈及孤独,作者说:因为在本质上,我们生活在这样没有镜头的彼岸和永无止境的距离之间。

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孤独就是一种惩罚,就像把一个孩子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而成年人在另外一间屋里谈笑风生。后来,有一天我们也长成了成年人,这才知道,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和患病者的退隐,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状态。

而在谈及财富时,尤迪特直言:我之所以恨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仅仅从他们那里拿走了金钱。而其他的东西比如富有的秘密和意义,拥有像财富一样的另外一种可怕的魔力……这些东西他们并没有给我。

看起来这本书是对婚姻的探讨,因为国外的版本是翻译成《婚姻的肖像》,但实质上,作者想要探讨的可以说远远高于爱情,高于婚姻,可以说包罗万象。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最初我没有明白为何彼得不能爱依伦卡,为何要对依伦卡的生活习惯嗤之以鼻,依伦卡已经很完美了呀,后来明白了,一定程度上,依伦卡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彼得想要逃离的。

当依伦卡在人群里谨小慎微的说话,时刻保持得体优雅,懂得将什么花插在什么瓶子里,按照贵族礼仪去要求自己,去践行这些看似完美的规矩时,作为真正的贵族阶级,从小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彼得来说,很容易洞穿她所有的漏洞。

所以他才认为:对于依伦卡来说,她从小被教导要学习这些,她很自律的去做,但是她太看重形式了,而失去了真正去感受,去体验的能力,她被塑造着长大,以至于与其说她爱彼得,不如说是她爱有彼得的生活,她所憧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离开彼得后,她因为人生没有新的内容可以填充,而只能枯萎。

对于依伦卡来说,可能穷尽一生她也不明白,她所有追求的这些都是彼得内心深处渴望逃离的,也许他缺乏逃离的力量,也许他还强迫自己在守护这一切,但是,内心深处,他是渴望逃离的。

而尤迪特一眼就看穿了彼得的内心,当她第一次进入彼得幼年居住的婴儿房时,她快要窒息了,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但让她觉得窒息,她同情他,可怜他。

如果换做依伦卡来到婴儿房,她是什么感觉呢,她可能觉得这里太温馨了,太美好了,她将更高级的贵族阶层的标准,视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她钦佩自己的丈夫,却看不到丈夫的可怜,可悲,可笑。

彼得无疑是可悲的,一面嘲笑着依伦卡的虚张声势,但是,当尤迪特从英国回来后,他发现自己不是看着那个女人,而是盯着她的手提箱,虽然好奇朱迪特怎么有钱买这么贵重的行李箱,但也暗暗开心,因为自己不必为尤迪特的行李感到尴尬。

一个细节,就预示了彼得和尤迪特的悲剧,因为彼得甚至没有勇敢到,可以真正的背弃自己的家族和阶级,虽然看起来他娶尤迪特这种事情非常大胆,但本质上,他整个人也是被塑造的,他根本不可能因为一次叛逆,一次逃跑,就能摆脱固化在骨血里的阶层意识,或者说,这不是单纯的阶层意识,而是刻进灵魂里的紧箍咒。

当彼得认清真实的尤迪特后,他感到受伤,他离开了她。

如果依伦卡有机会认清彼得,她一样会感到受伤,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自以为自己释怀了,平静了,可依然无法真正走出来。

彼得的悲剧在于,生在他那个阶层,让他能够相对自由的思考,所以他看到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但是生在依伦卡的阶层,意味着她一生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她的悲剧不在于丈夫爱着一个保姆,而是她的生命里居然空到没有丈夫,就无法找到新的内容来填充。

马洛伊·山多尔后来解释说:人类最大的渴望是要恢复童年时代的归属感和可能性,那种对生活最有希望时的幽灵般的感觉,简单,但更加神秘和重要。这是对期望的记忆,这是我们一生的根基,这是我们所钟爱的东西,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东西。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许只有爱情才能让人产生一种颤抖的,充满希望的等待感。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多年以来,那个活在疏离感中的彼得,都无法从自己的同类中找到解救自己的力量,他是病态的,他的心灵不仅受伤了,还生病了,但是除了尤迪特,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所以他将尤迪特视为解救自己的力量,当他抓住尤迪特时,就好像经过漫长的流放,终于回家了,他觉得尤迪特就是他一生在问的问题的答案。

但是对于尤迪特来说,彼得只是一种结果而已,可以提供某种生活的结果,她看到他的渴望,他的需求,但是她拒绝提供帮助。

和依伦卡对贵族生活的认可不同,尤迪特享受有钱人的生活,甚至在初入这个家当保姆的时候,她会羡慕和敬畏这样的生活,但是随着她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这种生活,她洞穿了这种生活的可笑之处,尤其是彼得的可笑之处。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故事分三部分讲述每个主要角色的内心独白,每个独白的写法都好像是角色实际上在和另一个人说话,让人有一种在倾听密友倾述自己生活的感觉。

依伦卡对婚姻破裂的绝望,彼得无处不在的思考和询问,尤迪特的野心和粗俗,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试图解释自己,评价对方,但是,当读者将所有信息拼凑在一块后,会有一种感觉,即便经历了个人的巨大失败,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完全说出真相,甚至于连读者也无法提炼出纯粹的主观真理。

因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受制于自己的出生,教育,履历,环境,所有那些塑造我们的,都在框定我们。

他们无法逃脱,我们也是如此!

除了个人生活的崩盘以外,整个故事还伴随着外部世界的崩溃。

匈牙利经历了一战中纳粹的入侵,又经历了二战中苏维埃入侵造成的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小说中,作家拉扎尔的形象,就是作者本人的替代,小说里的拉扎尔在战后停止写作,或者沉迷于描述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他就是拉扎尔的替身。

正如一位专栏作家评论的一样:《伪装爱情的独白》,虽然不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懈的智慧是出色的。马洛伊·山多尔怀着绝望的回望的心情写完了全书。他于1989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了自己的生活,在那里他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多年。在这本书中,他列出了一生的个人哲学:他对真理,阶级,友谊,孤独,嫉妒,爱,欲望,工作,资产阶级道德,文化,金钱和死亡的态度,像咒语一样重新审视它们。

小说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高度重合。

马洛伊·山多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贵族家庭,他的家庭几代人,一直是精英公民价值观的守护者,马洛伊就成长在这种氛围之中。

所以,二战爆发前夕,他发表了很多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作品《西部巡逻队》中,他说:只要他们具有创造力和英勇精神,公民和社会秩序就是人类最有价值,最有用的高端产品之一。

另一本书里,他表示:只要我生活和说话,我就想相信理性和团结的力量大于本能的统治。

他在欧洲电台上发表讲话,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摆脱苏联的占领,那时是1956年,他的很多同伴已经离开匈牙利了,马洛伊依然在坚持。

但是在他离开匈牙利的第二天,国家的命运已经确定了,马洛伊对西方大国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没有停供帮助。这导致他在六七十年代没有搬回德国,法国或英国,而移民美国。

但是他在美国生活的很疲惫,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开始怀念欧洲文化,但又因为对欧洲的失望,而拒绝回到欧洲。

在日记里,他写道:我在这里住了十年,身体不健康;我的胆汁,我的胃,都在叛逆的工作;我感到白天很空,我无法工作……在美国我不能忍受什么?唯一的答案就是:无情。他补充说:你只能赚钱,这是一个被金钱主宰的地方。

国家的变动,家庭的悲剧,个人的失望,一直交织在马洛伊的心头。

回望马洛伊的一生,和小说中重叠的部分太多了。

1939年,他的儿子出生后,没有几周就病逝了,1945年,他出轨一位女演员,但和小说不同的是,他最终重新回到妻子身边,后来国家被占领,被迫移民漂泊他乡,从贵族生活到成为中产者,无产者,马洛伊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对于精神贵族来说,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1989年,他于孤独中,在美国圣地亚哥开枪自杀,1995年左右,意大利出版商发现了他的著作,大为赏识,他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并一定成为畅销书。

有人评价说,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但也有很多中国读者说,他就是所谓的小布尔乔亚之流……

怎么说呢,每个人的观后感都不一样。

但我很喜欢马洛伊的人生观,他曾说:即使我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也感谢命运注定我是人类,而智慧的火花也照在了我昏暗的灵魂中。我看到了大地,天空和四季。我知道爱,现实的碎片,欲望和失望。我住在地上,慢慢地变亮了。有一天我会死:这是多么的美好和简单!我还能发生其他更好更好的事情吗?这不可能发生!我过着最伟大,最伟大的人类命运,对我来说,再好不过了。

是呀,再好不过了,这也是我生命只剩最后一口气时,想要对自己说的话:人生如此,已经是再好不过了!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标签: 匈牙利电影观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