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55 0

复古基调、梦幻色彩、精巧结构,2014年上映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延续了美国“鬼才”导演韦斯· 安德森的一贯风格,但它不仅是一场文化、美学与幽默精神的视觉盛宴,还是一首欧洲传统文明的挽歌。它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9项提名,最终取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原创配乐4项大奖,也以8.8分的豆瓣高分成为许多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影片讲述了战争时期一个欧洲著名大饭店经理的传奇,这个传奇以一幅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继承权争夺战为主线,串联起了酒店经理与门童之间的友谊故事,以及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突发战乱。

这个著名大饭店就是片名中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我将从建筑视角进行解读,通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地理位置揭秘、建筑风格塑造、建筑性叙事和使用功能转变4个方面来探究电影背后的主题隐喻,看这部电影是如何用建筑语言,唱了一首欧洲传统文明的挽歌。

于这首挽歌之中,电影还从二战野蛮屠宰场上,看到了人性那文明的微光。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一、地理位置揭秘:“布达佩斯大饭店”并不在布达佩斯布达佩斯大饭店是虚构的,不仅如此,它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也没什么关系。

影片的取景地在德国,大饭店的内景是德国东部格尔利茨的一座百货大楼,而要想了解影片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隐喻。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最后特别注明“向史蒂夫·茨威格”致敬,这是为什么呢?

据导演自己在柏林电影节上说,他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小说《昨日的世界》,“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在剽窃原著,它反映了茨威格的人生经历和他作品中出现的诸多主题”,《昨日的世界》描述了一战到二战前后的奥地利,这是茨威格的祖国,是欧洲文化、艺术和思想的摇篮,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开始有组织屠杀犹太人的地方。

布达佩斯大饭店,实际上就位于欧洲文化艺术的心脏——奥地利。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格尔利茨的百货大楼

二、建筑风格塑造:马卡龙色彩的奇幻世界影片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主要原因是建筑华丽、明快、饱和度极高的色彩。

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外立面,一整片的粉色渲染: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室内的墙壁、地毯、装饰都是鲜亮的红橙色: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服务员的工装是强烈的紫色: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建筑背景环境的色彩也很纯净:白色的雪山、丛林,还有蓝色的天空。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粉、橙、紫、蓝,这是标准的马卡龙配色,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用在建筑物上,而电影用戏剧化的视觉手段营造出一个奇幻、荒诞、童话般的意象空间。

三、建筑性叙事:对称的“回”字形4重嵌套结构电影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叙事结构是这建筑的框架。叙事结构的风格决定了影片的性质,也决定了主题的表达,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叙事结构对称、规整、严谨,突破了单一线性叙事的模式,是一种非常具有古典气质的“回”字形4重嵌套结构。

第一重:现代,影片的开始,一个少女走进墓地拜访作家,镜头拉近,少女手中拿着一本粉色的小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封面是饭店建筑立面,背面是作家的头像。作家的头像镜框放大,切入第二重空间。第二重:1985年,作家的寓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作家面向镜头,娓娓道来这本小说的写作回忆,进入回忆中的第三重空间。第三重:1968年,布达佩斯大饭店。年轻时期的作家来此疗养,而这时饭店已失去往日荣光,破旧、冷清、濒临倒闭。作家意外结识了年迈的饭店老板、曾经的酒店门童0先生,在他们共进晚餐的时候,老板讲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曾经的传奇,引出第四重空间。第四重:1932年,此时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优雅华丽、名倾一时,电影的叙事也在这一重空间里正式开启。①少女手中的小说→②老年作家→③青年作家、老年0先生→④青年0先生(酒店门童)、主人公古斯塔夫(酒店领班)。

逆着时光轴,这4重空间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一层一层的回廊一般,层层递进,最终进入布达佩斯大饭店最辉煌的时代——主人公古斯塔夫的时代。当我们到达第4重空间,就如同抵达建筑的大厅一般,这是电影的叙事主空间。

在影片的最后,与开头相对应的,这4重空间一层层关闭:

第四重:古斯塔夫先生被枪杀第三重:电梯门关闭,0先生不再出现第二重:作家离开,旅居南美第一重:空荡荡的墓地里,少女合上书,起身离开像一个精巧的盒子一层层打开,又一层层关闭,《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叙事结构有如同建筑一般的对称精致之美,同时用时空的层层叠加构成繁复之美,就像欧洲古典文化的缩影。

四、使用功能转变:从粉色古堡到冷酷兵营30年代,坐落在群山之上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闻名欧洲,在这座粉色的古堡建筑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名流显贵,他们都有相同的特点:有钱而年老。古斯塔夫作为酒店的管理者,精致优雅、谈吐流利,游刃有余的行走在这些地位显赫的人中,并受到许多贵族太太的欢迎。

D夫人就是古斯塔夫的情人之一,而故事也因为D夫人的去世而展开。

D夫人死后,她把自己最有价值的名画藏品《苹果少年》留给了古斯塔夫,这引起了儿女们的强烈反对。为了争夺财富,D夫人的大儿子德米特里指示手下杀害律师、管家,并诬陷古斯塔夫,使之进入监狱。锒铛入狱的古斯塔夫依靠自己的优雅礼貌的气质获得狱友的支持,在酒店门童0先生的帮助下,他们挖通地道、逃出监狱,而后古斯塔夫与0先生踏上了一条躲避追杀、寻找真相的旅途。

整个电影中,除了古斯塔夫和0先生的历险逃亡线之外,还有一条战争线。

D夫人去世的消息是和战争一触即发的消息在同一张报纸上、同一时间出现在古斯塔夫眼前的。而他们逃亡的过程中,电影也数次交待战争的进展。当古斯塔夫逃亡过后,再一次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时,这座建筑已经因为战争的需要变成了军营。

开头的结尾的结尾的开头已经开始,在废弃鬼镇的外围,毁坏的钢琴弹奏着走调的悲伤终曲,我宁愿没有见到这般亵渎的行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变成军营了。

从优雅华丽的社交场所,到挂满军旗嘈嘈嚷嚷的冷酷军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外面依然是柔美的粉色,里面依然是橙红的地毯,但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转变,一切都变了。就仿佛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为战争的洗礼,湮灭了所有的文明、文化和岁月。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五、隐喻之下的主题呈现:野蛮的屠宰场与人性的微光回到电影导演借鉴的《昨日的世界》,这部小说是茨威格的自传体文学作品。

他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满60岁的时候。通过自己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写到最后的二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而影片中古斯塔夫先生的逃亡,其实正隐喻了茨威格的流亡经历,不仅如此,还隐喻了犹太人的流亡史和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

比如火车上检查古斯塔夫的军官,使用的步枪是毛瑟枪,戴的帽子也是普鲁士军人传统的筒形帽,后来封锁边境时上车检查的士兵都是德军党卫军的装备。饭店变成军营后,处处挂满了巨幅国旗,而只有纳粹才会这样做,更不用说旗帜上ZZ与纳粹的SS、卐字形的相似。

除了战争这一野蛮屠宰场的呈现,电影中还有许多片段体现出了文明和人性之光。

在整个历险过程中,古斯塔夫与门童0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生追求优雅得体的他,先后在火车上与检查乘客身份的士兵发生了2次激烈的冲突,每一次都是因为0先生的国籍身份而起。士兵勒令0先生走出包厢,古斯塔夫为了他的尊严坚决不让步,第一次被士兵抓着头撞在墙壁上,鼻孔都流血了,第二次则被直接杀害。

另外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古斯塔夫流亡时,打了一通电话,世界各地著名大酒店的经理就义无反顾,传递接力棒一般的帮助他,这个“十字钥匙结社”正是典型的犹太人结社,而这一段正是犹太人受纳粹迫害时互帮互助的直接呈现。

虽然古斯塔夫最终因为保护0先生被法西斯杀害,但人性的文明之光,即使微弱,永不会灭。

豆瓣8.8《布达佩斯大饭店》:野蛮的屠宰场上,人性是文明的微光

总结:《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角是建筑:它用童话般浓烈的建筑配色告诉我们:这一场奇幻、荒诞的闹剧只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是黑暗、残酷的历史现实。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叙事结构是建筑性的:它那对称的“回”字形4重嵌套结构体现了古典主义建筑美学的层次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隐喻通过建筑使用功能的转变为主要体现手段:从童话般的粉色古堡到挂满军旗的冷酷军营,意指二战时期纳粹势力对欧洲文明的亵渎和毁灭。

某种意义上,布达佩斯大饭店、古斯塔夫先生都代表了欧洲精神,那是一种秩序性、人文性、贵族性的老派体面。

当几百万的人死于“普鲁士流感”这种“荒谬的小病”,当古斯塔夫先生为了保护0先生的尊严而在火车上被法西斯军官打死,欧洲传统文明在衰亡。

但是,在这衰亡之中,“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文明的微光存在,那就是人性”,拥有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古斯塔夫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我】

嗨,我是小雪妖。

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与你一起。

标签: 匈牙利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