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爱德华蒙克》观感

51剧情网 其他电影 163 0

提到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我估计他人名还不如他那幅名作《呐喊》有名,我常常可以看到媒体以各种方式将该画表现出来,比如最近《商业周刊》的一期封面就截取此图,表现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就业恐慌。确实,当我初见《呐喊》时就为其画风怪异所吸引,同时也被那畸形化的人形表现的焦灼情绪所折服。对于本画作者爱德华蒙克,文字资料看过不少,但是字面的文字常常不如天才的影像来的动人,所以,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记录蒙克最重要人生阶段的传记片《爱德华蒙克》也就深得我心,一点也不觉得长。

   本片同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一样,采用了有别于传统传记片的形式和角度,首先,从形式上看,它采取了仿记录片或者说伪记录片的形式,当然,通常我们说的伪记录片都是以记录片的形式表现虚构的事件。而本片很奇妙,爱德华蒙克早期时代的家庭生活当然不可能有电影记录了,而导演却让剧中人常常面对观众接受采访,镜头也以记录片的模式拍摄,造成了真实的记录片效果。这确实是很牛的做法,让你跟着镜头跟随蒙克的一段岁月,记录他的经历,而一些重要事件后,总会有“采访”当事的第三方的片段,以此来表现他人对蒙克的看法,特别蒙克几次被攻击的画展后,接受“采访”的人的那些不屑、斥责、鄙夷态度都更真实的表现这蒙克的困境,进而反映出他心理上的轨迹,进一步又折射出对其作品的解读,步步为营,由客观,到主观,再到永恒的精神世界,蒙克个人与时代的交融在一起,既细腻又大气。

   其次,从表现角度看,本片没有俗气的流水帐的记录他的一生,没有表现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梦境般的片段剪切结合,表现蒙克精神和画作的非同寻常之感。本片有很多精彩片断,比如蒙克妹妹病重吐血,和他童年时患病吐血的画面就不断显现,特别是在他每受一次世人攻击时,都有这带血的噩梦感十足的画面出现。蒙克的家庭长期处于病魔和死亡的阴影下,而幼小的经历过病痛的蒙克势必对此记忆犹新,而世人一次次的不理解,恶毒的诅咒和攻击在我看来对就是在放他的血,他不得不经受一次次的折磨,现实和记忆的痛苦的交织,让他的画作越来越忧郁,焦虑和阴沉。正如片中解读的,蒙克的作品越来越多的模糊人的面目,表现着他的孤独和对外界的排斥。本片并不是蒙克的功劳簿式的记录,而是一部蒙克的心灵史,我们看到这个画家那么孤独,那么虚弱,他曾经有过爱情的憧憬,但是却留下更深的阴影,后来的情妇还是一个众人皆可“传递”的女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记录着蒙克后来对女人的不屑,其实包含着他深深的痛苦、懊恼和嫉妒,他那幅面孔模糊,两人几乎交织在一起接吻的画作《吻》堪称他心灵的传神写照。

   蒙克一生可谓曲折,童年开始就经受身体和心灵的打击,家里人病的病,死的死,而作为医生的父亲对此也无能为力,那种无力感可想而知。青年时期参加波希米亚,经受着新思想的冲击,也开始感受世俗舆论的攻击。之后的艺术生涯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循环,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其画作充满了阴郁和苦闷意味,形态上充满了变形扭曲的夸张形象,从而让观者不悦,饱受舆论攻击,各种恶毒的攻击又让他更加苦闷,继续在画作中抒发这种情感,直到被烟酒摧跨身体,精神被刺激到分裂。与诸多早逝的画家相比,蒙克倒算是长寿,但是其中艰辛已经融入他的作品中,留给世人慢慢体察。

   我喜欢这部感觉气质上倒是很蒙克的传记电影,它也没有传记片常有的亮色,而是始终有些压抑,但是毫不沉闷,画面和画外音结合蒙克的画作,对我很有情绪感染力,让我更深的了解了蒙克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间的关系,感受一个孤独的人在苦痛中用画笔倾泻的精神作品。爱德华蒙克,他的呐喊已经留在他的画中,无声却更加有力!

  

无声的呐喊――《爱德华蒙克》观感

标签: 挪威电影解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